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要闻 > 预计深港通机制将比照沪港通

预计深港通机制将比照沪港通

沪港通已经开通满百天,“深港通”作为继“沪港通”之后下一步可能的开放步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了沪港通的经验和技术准备,深港通推出将水到渠成,预计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推出。

  中金指出,与上海市场不同,深圳市场不仅有主板,还有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1629 家(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各自468、740、421 家),A股总市值14.8 万亿(VS.上海市场29.3 万亿)。与上海市场相比,深圳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更多;平均市值偏小;民营与成长性企业占比较高;成长性行业如科技、医药、消费等行业占比较高;近年平均的盈利增长较快;交易也相对更活跃,换手率明显高于上海市场;而从股价表现来看近年明显好于上海市场,但平均估值也明显高于上海市场。

  中金预计深港通机制将比照沪港通机制,但可能略显灵活。具体来说:(1)北向交易总额度也有望是3000 亿,或者视深港通推出之时沪港通额度使用情况与沪港通现有总额度一起有所扩大;(2)北向交易涵盖的股票:预计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类似沪港通的机制,覆盖深市相对大盘的股票并以相应指数的成份股和A/H 两地上市的股票为主(可能共涵盖308 支股票,市值占比约49%);第二种可能性是涵盖数量更多的股票,如以深圳1000 指数成份股为主(市值占比约82%,与沪港通覆盖的股票占上海市场的总市值比例相当);(3)南向交易覆盖的股票:尽管在深港通推出的同时,沪港通与深港通南向交易覆盖股票比当前覆盖范围可能有所扩大,但估计出于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范围也很难大幅扩充至包括香港上市的市值较小的股票;(4)参与者门槛:预计北向交易的参与者没有限制,但南向交易的参与门槛可能有望与沪港通机制一起有所下调。

  中金认为,与沪港通类似,深港通潜在的受益股包括:(1)直接受益于交易量扩大的券商及交易所;(2)深圳与香港市场相对于对方市场比较独特的个股;(3)QFII 青睐或者“沪港通”比较活跃的个股类似的深市和香港市场个股;4)A/H 价差比较大的个股,等等。上述类别并不相互排斥而有可能有重叠。

  相关链接:

  很多市场人士判断:此次减息对股市的刺激效应有限,至少远不及上次(去年11月24日)的刺激力度。我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我很认为,此次降息对股市最大的作用在于封杀了调整空间。懂得技术分析的人士都很清楚,春节前,中国股市已经进入了一轮周线级别的调整,而且在周线级别调整过程中的一轮日线级别反弹,使A股(上证指数)似有出现“二高点”的形态。这样的形态实在难看,如果没有一点好消息刺激,只要再度拐头向下调整,那将极易被市场理解为“M头”出现,调整幅度必将加大。但是,有了降息消息刺激,有了PMI数据略微好转的刺激,本轮周线级别的调整将不再恐慌,至少高位横盘完成调整的概率加大。

  但是,现在的问题不在股市,而在于货币市场利率过高。一段时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始终在4%以上徘徊。如果货币市场利率不能下压到存款利率附近,货币投机的搅局就会使央行利率政策大打折扣。因为,存款利率下降会加大存款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从而提高货币投机收益。

  上次央行降息之后,尤其到了春节之前,货币投机收益居然高达5%以上。这是十分不好的现象,它会使资金更多地流出存款市场,而流向货币投机市场。从而使实体经济的贷款可得性受到影响,至少会推高贷款利率。从而使货币政策传导出现问题。我们再次强调,货币投机属于金融空转,金融空转规模越大,金融健康程度越差,实体经济的经营难度也就越大。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中国金融问题不是货币总量问题,而是金融结构问题,是金融短期化的问题,是金融不能有效形成资本的问题,是可用于实体经济的长线资金越来越少的问题;与之相反,金融套利资金太多,短线资金太多。短线资金多,存贷款期限错配越严重;而存贷款期限错配越严重,短期资金需求就越大。这也是货币市场利率居高不下的关键原因。

  有人说,股市投机不也是套利行为吗?对!但此套利非彼套利。股市套利套的是“股价涨跌所形成差价”,这是资本定价必须经历的过程,没有股票频繁而有效的交易,资本价格就不可能形成,上市公司的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股权融资——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本融集就会受阻,就会代价很高。而且,股市套利资本不管是买是卖,都直接针对的是实业资本,其交易决策都必须直接依据企业经营差异而进行,所以这样的交易,不管是短线投机、还是长线投资,都直接对实体经济构成支持。

  但在中国,利率投机完全不一样,它不是帮助利率定价,而是扭曲利率定价。在发达国家,利率投机套利通常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基点套利空间。所以,套利者不仅需要极高的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数十倍的信用杠杆。如此细微的套利,它活跃了市场,而且有效、迅速填平了市场波动。但中国不然,把一般性存款变成同业存款的套利动辄几百个基点的无风险利益,如果有本事的外国人从国外做大杠杆,再通过一些渠道兑换人民币做利率投机、货币投机,每年无风险收益高达百分之几百。表面上看,他们是附着在金融机体上喝血,但实际这些利益都必须由实体经济支付,那这样的金融成本还能支持实体经济成长吗?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