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其它 > 丽江束河皮匠业新探索

丽江束河皮匠业新探索

从选皮、晒皮直至成品,每个步骤都自己做,这样的手工艺制作程序让束河制作的皮具非常耐用,但成本也是很高的。

  其实,回溯束河制皮历史,它有中国最好的皮匠工艺。明朝朱元璋时期,由于“靴灯事件”,一批御用皮匠被流放云南,被木氏土司延纳安置束河,从此在边陲繁衍生息,创办皮业,并跟随马帮与茶马古道沿途人民交往融合,相依相存。

  “凡有乌鸦飞翔的地方就有束河人”、滇藏路上“半日之内必有束河人”、“饿不死的臭皮匠”,至今,在香格里拉、盐井、拉萨、印度加尔各答都还有皮匠村、皮匠街。而最让束河皮匠们倍感自豪的,是那句“一把锥子闯天下”的美誉。

  在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束河皮匠历史展览馆里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到异国他乡。印度加尔各答,在100年前,一位叫王之典的束河马锅头,带领他的马帮驮着中国的皮革制品、茶、盐等商品,一步一步走到那里,并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照相馆里留下了这张珍贵的老照片。

  束河皮匠村的皮制品与茶马古道相依相存,束河皮匠凭借着一身手艺,“一把锥子闯天下”的雄心将“束河皮匠”这几个字与茶马古道绑在了一起。茶马古道的沿线都能找到束河老皮匠留下的踪影,运茶进藏区,从藏区带回皮子,匠人经过加工制作再把皮制品随茶马古道进行外销。“当时许多皮制品随着茶马古道,远销到了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沿途留下了许多故事。用一把锥子走天下来形容束河皮匠的生产生活状态,一点都不为过。”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白志远说。

  如今,在束河的本地老手工艺人已经不多,74岁的李金凤老人就是其中一个。

  一双半筒皮靴、一件黑色皮衣,心目中老皮匠喜穿羊皮坎肩戴毡帽的印象瞬间瓦解。束河皮匠传承人李金凤,这一身算潮的装扮,根本看不出他已经74岁,只有从那双长期制皮革后粗糙的手,可以看出岁月在这位手工艺人身上留下的印记。

  李金凤只要一说到做皮制皮就来了精神。“从做皮子到缝制都是亲手做的,穿了20多年,还是一点也没有坏。”他身上这身穿了20多年依旧光鲜的麂子皮皮衣,和那座摆在堂屋里的“中国皮具时尚盛典时代人物”奖杯,是他的骄傲。

  李金凤的祖先来自南京,祖上就是皮匠手工艺人,13岁时李金凤就到巨甸和二爷爷学手艺。“金凤”这个颇具女性特点的名字,也是因为他在做各种皮具时手艺好、认真而得来,至少有10代皮匠手艺人的李家把对皮具感情和对后代的希望体现在了“金凤”这个名字上。

  李金凤对于自己制作皮革的技艺从来自信满满。“从选皮、晒皮直至成品,每个步骤都自己做,这样的手工艺制作程序让束河制作的皮具非常耐用,但成本也是很高的。”李金凤说。

  张绍李老人是另一位束河老皮匠。生于1925年的张绍李经历了苦难的童年,长大后学习皮匠手艺,跟随马帮运输茶叶。改革开放后,重新拿起了锥子,一做就是数十载。“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了。”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