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名人访谈 > 解读秀场后台的文化差异

解读秀场后台的文化差异

尽管中国服装纺织业在迈出国门方面做出了多方位的尝试,但是在设计上,中国设计师崭露头角的并不多。一些欧洲大牌的衣服尽管在中国生产,但还是要特别注明“意大利设计”(Designed in Italy)一类的字眼。

  尽管王陶的设计获得了美国一些时尚评论家的青睐,但是一个中国团队在纽约打拼,远远不是模特们穿着她设计的衣服,在台上优雅地走十几分钟,然后设计师谢个幕、接个花束那样简单。王陶的团队着实碰上了不少中国人走出去都会遇到的文化冲撞。工作模式、商业模式的不同,导致中方和美方的磨合难免磕磕碰碰。

  就在王陶的时装秀要开始前的两个小时,中方的团队在前台帮助布置现场。按照中国的习惯,他们正在前排座位上贴上VIP客人的姓名。没多久,穿着全黑职业装的美国公关公司工作人员就前来制止,说在座位上贴具体的姓名不美观,客人拿着票对号入座就行。美国公关公司甚至强硬地表示:我们不能让你们这么做,因为这不符合行规。美国公关公司所不理解是,这场时装秀请了很多来自中国的贵客,按照中国的做法,这些贵客将由工作人员直接迎进秀场,根本不会携带门票。好在经过几番交涉,美国公关公司终于让步。

  其实在前一个星期,就象征身份的第一排座位要怎么分配,中方和美方已经发生了争执。头排座位有限,美方说要优先美国媒体、国际时尚媒体以及买手;中方说,国内的VIP客人、中国媒体,以及使领馆的贵宾也要坐头排。为这种无关对错、只关文化的分歧,中方和美方公司也闹得不甚愉快。

  这一切当然不仅仅是语言的不通。英文流利的王陶说:“语言不一定能代表文化。你说着相互能明白的语言,也不能明白语言后面的东西。”

  语言后面的文化差异是中国团队在美国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黄婧思是王陶这一次以及上一季纽约办秀的中间人。她和王陶是在中国驻纽约领事馆的一个有关服装业的活动上相识的。听说王陶想在纽约办秀后,黄婧思所在的咨询公司便帮助王陶寻找秀导公司、美国公关公司,并联系买手。黄婧思有好几年的办秀经验,但是在纽约时装周办秀,她也是第二次。她介绍说,第一次办秀真的非常慌乱,甚至在秀就要开始前出现没人熨衣服的险情。原来,中国和美国的秀导公司职责很不一样。时装秀上,每一位模特都会配备一名专门帮助换衣服的助手。在中国,这一类助手还会负责熨平衣服;可是在纽约,助手只负责协助模特穿衣。就这样一个小区别,让大家当时真的捏了把汗。好在一些做志愿者的留学生们懂得熨衣服,这才顺利过关。

  语言后面的文化差异是中国团队在美国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有的时候只是一些在美国司空见惯但国人不知道的规定,都可能影响到中国设计师在美国办秀的成功与否。在美国的商用楼里,运货必须要用货梯,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王陶的秀在早上11点,意味着一大早就得把衣服从在纽约临时租的工作室运到位于林肯中心的秀场。而这个时候货梯还没有开放。为了把衣服运到秀场,中国团队跟大楼管理人员进行了一番协商,而这耽误了不少时间。王陶说,“我是以很谦卑的方式希望知道美国工作方式是怎么样的。”她说,自己既然到了纽约,就要知道在纽约大家希望以一种什么方式来沟通。毕竟,她的首要目标是要进入纽约市场。

  王陶的努力和用心以及几个团队的协作,已经初步有了成效。时装秀结束后,有时尚买手来联系王陶订购衣服;她跟Barney’s New York的合作在洽谈当中;同时,在纽约SOHO商业区开店的计划也在推进当中。

  对于怎么样做到品牌走出去,王陶谦虚地说,“我不能说我已经知道了,我正在逐步知道的路上。”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