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人对这个陌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此前,中国其实并非没有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尽管显性制度没有出现,但实际上,却有着另一套“隐性制度”——即一切银行机构无法兑付的储蓄存款均由政府买单。也就是说,中国的存款是全世界最保险的,政府兜底。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政府没有咱中国那么硬气,所以他们的银行是有倒闭的风险的。尤其是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间的差异扩大,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尤其是那种很小的银行,一旦风险来了,马上会发生挤兑现象,银行发生挤兑的话,那国家就完了。所以这些国家建立完善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预防挤兑。
以最成熟的美国为例,遇到经济风险了,美国的银行是随时会破产的,尤其是一些小银行。就算是有存款保险制度,破产之后,存款人的本金并不是能得到无限责任保护的。按照美国存款保险制度,只有单个账户10万美元以下才可以完全兑付,2008年危机之后,这个数字提高到25万美元。
跟大家所想象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一样吧?等于对咱们中国人来说,真正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之后,银行存款反而是更不保险了。当年咱们中国人都过惯了政府保底的日子,是全世界最保险的储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之后,只有一定限额以下的储蓄,才是保险的,额度太高的储蓄,可能连本金都有危险。
至于这种制度好么?对储蓄者来说,可能觉得不太爽了,但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其实恰恰相反。是我们必须开始要走这样的路子,已经刻不容缓了,再不迈出这一步就要出问题了。
还是以美国为例,对于美国的大资金来说,存款是一项有本金风险的“风险资产”。这和中国银行体系以及中国存款人传统理解的存款无本金风险,完全不同。这种不同,决定了危机状态下银行是存款流出,而中国在危机状态或资产价格向下时,银行体系是出现存款回流;在正常状态下,大资金为了规避银行的破产风险,也不会将资金放在银行,而是大量投入债券市场。这就是为什么欧美发达市场债券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重要根源。
这也正是中国和欧美在金融体系上的最大不同。在风险面前,中国市场的所有资金,无论多大规模,都可以回到银行的怀抱,本金无风险;而在美国或者欧、日等市场,在真正的风险面前,银行体系不能为资金提供本金安全,资金只能奔向国债市场。大家也可以想像的到,为什么有时候美国国债是真实的负利率,这种国债都能有?其实资金是以出让利息的代价,换取本金的安全。即便可能面临债务货币化的风险,但至少国债到期之后是可以得到兑付的,因为是政府来兑付。
所以中国的金融体系漏洞太多,根源就是银行独大,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银行不会破产。银行破产实现不了,其他非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繁荣。
在这种银行独大的体系下,由于银行资产的扩张具有很强的货币乘数效应,银行业的大发展,导致中国陷入一种不可持续的货币发行机制。即便当前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中国的货币乘数依然在4以上。这种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将中国的M2推高到了超过100万亿元的高位,成为世界之最。中国的M2都已经接近GDP的2倍了,这是在世界上都很少见的。更可怕的是,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再过10年,中国的M2绝对超过200万亿了。
中国的M2为什么这么高?必须要从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行思考。怎么降低M2,怎么降低货币乘数?其实本质的一点,就是怎么降低银行的重要性。怎么降低银行业的重要性,就是怎么降低信贷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只有实现这些,才能构想一个今后十年M2可控的未来。
当然,存款保险不是简单为了M2这个因素才推出来的,它最大的目的是要推利率市场化。
真正有意思的是,存款保险推出后,存款利率市场化就要接着往前跟进了,不知道中国的金融体系会是什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想猜想这样的变化,首先应该了解,中国银行体系利差的存在背景。我们都知道,从1996年到2010年以来,中国存在真实负利率的总体时间非常长。怎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为了照顾银行的盈利能力,让银行能低成本吸纳存款,所以用利率管制的方式给予银行体系3%的存贷利差,这样银行体系能为更优先获得资金的国企源源不断提供“廉价资本”,所以中国的真实储蓄大部分通过国企管道转化为投资。对于资金饥渴的中小企业来说,它们愿意承担较高的资本成本,但却得不到银行资金。
为了加大资本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就需要利率市场化。
估计你没想到的是,按理说,商业银行本是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受益者,但近年来,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出现了一批极低风险却极高收益的品种,尤其是余额宝这样的怪物,还有信托这种刚性兑付下的畸形产物,商业银行活生生从受益者变成了受害者。为此,商业银行只能更多、更大规模、更深入地参与到不受利率管制的理财产品市场竞争,也纷纷推出自己的银行理财产品,其资金来源日益表外化。这个时候再搞存款利率管制,可就把商业银行给管死了。
商业银行其实也活生生变成了受害者,那么在存款利率市场化之后,这些商业银行会怎么样呢?提高利率?降低利率?
当前来看,我国存在两条并行的利率体系。一条是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代表的利率体系,这一部分利率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各类投资于这一体系的理财产品大行其道,吸引了大量短期资金的流入,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短端利率已经部分实现了市场化。但资金在这个体系内不能派生货币。另一条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体系,其中,贷款利率的0.7倍的下浮已经较为宽松,但存款利率的1.1倍的上浮还有进一步打开的空间。
可以猜想,一旦存款利率放开,肯定要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促使机构要求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推升整条收益率曲线上行。但另一方面,存款利率上限的扩大,将促使资金从第一条体系回流至银行体系,从而派生新的货币,有利于流动性宽松,对收益率曲线短端的上行形成抑制。所以,综合看,收益率曲线短端由于受到正反两个因素的作用,其变化较难预判,但收益率曲线的长端大概率将会上行,整条收益率曲线是逐渐的陡峭化。
到时候的银行也许会越来越有一种感觉,保持流动性防止破产,比什么都重要。所以长期存款太宝贵了,至于短期的存款,那可以看看具体情况再定。
银行一动,很多其他的体系就要跟着动了。
比如对股票市场来说,这可能并不是好事。股市从2009年到2014的下跌,不正是信托大力兴起的时间么?刚性兑付的畸形信托,吸收了太多的资金从股市出来。如果以后银行存款的利率提高了,呵呵,暂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二个比较大的影响的,可能是信托、余额宝这样的一些理财产品。过去几年,这些产品都是利用了银行的存款管制,利用高利率来吸走了不少银行存款。现在银行的存款利率提高了,信托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第三个影响比较大的可能是债券。就不具体说太多了吧。
看来存款保险之后,利率市场化之后,那才是中国金融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