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去年7月24日发布的鞋和箱包用胶粘剂新国标GB19340-2014,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新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并取代原有标准GB19340-2003,它规定了鞋和箱包用胶粘剂的粘结性能、有害物质限量及其试验方法。此标准适用于标明为鞋和箱包用的胶粘剂,不适用于鞋和箱包材料粘结时应用的特殊功能性表面处理剂。
与原标准相比,新修订标准中增加了水基型胶粘剂的种类及其总挥发性有机物的限量指标,溶剂型胶粘剂中对1,2-二氯乙烷的限量要求也被单独列出。因此,新修订标准适用范围更广,要求更加严格,符合鞋和箱包用胶粘剂的环保发展方向。
据悉,在鞋和箱包胶粘剂环保方面,东方树脂一直秉承着“专注于胶粘剂领域,通过研发与创新与环保胶粘剂相关的产品与服务,使人类生活的环境更加安全与舒适”的企业使命,注重推广各种环保胶粘剂产品。早在2012年初广州白云区胶水中毒事件爆发排查时发现,胶粘剂行业有许多企业的产品不符合国标,其中还出现部分知名鞋用箱包胶生产企业,而东方树脂旗下的德力胶粘产品均不含1,2-二氯乙烷等有害物质。在2014年,东方树脂参与了《鞋用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国标的制定,其公司生产的水性鞋胶固含量比国标40%还高20%,是行业合成水性鞋胶固含量最高的企业。新国标虽将发布,但东方树脂的鞋用箱包胶产品均已符合其要求,领先同行企业许多年。
相关链接:
上午一大早,郜墩村工作人员老沈驱车来到桐乡市振海鞋业有限公司,将一堆制鞋产生的“下脚料”装车后,又赶往下一家企业。“小的企业两三百斤,大企业一天可能有上千斤。”老沈告诉记者,有时一家企业一天他会去好几趟。
像老沈这样每天穿梭于各家制鞋企业之间的工作人员,在石门几乎每个村都有。他们每天将全镇鞋企生产的大部分“下脚料”从厂里运到位于郜墩村的统一堆放点,再由一辆卡车运往废料处理企业。
据悉,制鞋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石门镇兴起,去年,该镇又摘得“中国女鞋名镇”的金字招牌。然而在制鞋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生产带来的“下脚料”却成了一个大问题。“过去,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还好,可以自己出资整治,规模小的可能就会出现露天焚烧的情况。”振海鞋业董事长谈文富在郜墩村开设皮鞋企业已多年,对这一问题他表示,引来不少村民的反感。“露天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了解到,去年开始,当地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曾经想拉到崇福的垃圾焚烧站处理,但那是处理生活垃圾的,不能处理工业垃圾。”一家鞋企的负责人透露。在企业求助“无门”时,石门镇分管领导召集企业召开多次座谈会商讨这一问题,并最终联系上了嘉兴华恒废料回收服务有限公司。据介绍,这是一家具有专业资质的工业废料回收处理企业。“‘下脚料’里含有橡胶、黏和剂等成分,都是易燃物。”桐乡市鞋业协会工作人员介绍,经过统一收集统一运输,“下脚料”被运到该企业后再粉碎成颗粒,混合适当的添加剂后,就可通过专业处理燃烧发电,实现废物利用。
据介绍,自去年10月该机制运作以来,全镇300多家鞋企几乎全都参与,高峰时期每天运达的皮鞋“下脚料”多达数十吨。石门一家鞋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下可好,虽然需要出一点处理费用,但总算丢掉了这个“烫手山芋”。
“临近镇(街道)一些企业听说我们的做法后,也想来借鉴参与。”石门镇爱卫办主任严林高表示,目前该镇正在筹建一台压缩机,把“下脚料”压缩打包以后,更加环保,也能降低运输成本。预计在5月份皮鞋旺季时建成投入使用。
鞋业协会会长钟洪兴表示,今后协会还要与环保、安监等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强执法力度,从重从严处理私自、露天焚烧“下脚料”的情况,从而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