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近期,国内籽棉收购价较春节前稳中有涨。目前山东、河北及江苏一带,籽棉到厂价集中在2.75~3.20元/斤,较之前上涨0.01~0.05 元/斤。业内人士认为,安徽、甘肃、江西、山东、河北五省发布了2014年棉花补贴实施方案,但政策出台比较晚,且棉花种植效益不佳,棉农转种其他作物, 棉花种植面积持续缩减。据中棉协2015年1月植棉意向面积调查,预计2015年全国平均种植意向下降25.4%左右,可预见棉花产量也将下降,为市场增 添利好气氛。另外,节后籽棉收购已进入后期,市场所剩货源并不多,且目前棉农暂时不急于用钱,低价惜售,力挺价格,使得近期国内局部籽棉价格有所上涨。
与此同时,皮棉现货价格稳中有涨。目前,冀鲁产区轧花厂3128级皮棉出厂报价在12800~13300元/吨之间,4128级皮棉出厂报价在 12500~12800元/吨之间,部分地区皮棉现货价格较春节前上涨50~200元/吨。有市场人士分析,从原料方面来看,目前国内籽棉购销已进入后 期,市场所剩货源不多,且新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下降,棉农力挺籽棉价格,原料价格上涨,轧花厂生产成本提高,因此皮棉现货价格出现上行。从库存方面来看,节 后轧花厂整体开机率不高,且纺企补库,轧花厂也陆续出售,目前库存量并不大,大部分棉花集中在国储,只要国储不抛售,市场供应量并不大,因此轧花厂也力挺 价格,使得近期皮棉现货价格有所上涨。
相关链接:
鼓励棉花受益低的地区种植其他高收入作物,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近年来,关于棉农种棉不赚钱的消息不绝于耳,特别是去年,国家不再收储,棉价大幅下跌,棉农赔钱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棉花产业的出路在哪?怎样调整结构?近日,记者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2013年以来,棉花生产开始遭遇困境,当年的“皇帝女儿、白雪公主”的风韵暗淡,连续两年减产严重,部分棉农出现负效益。
常德市农业局粮油科科长吴仁明分析,棉花生产遭遇困境究其原因有四。
原因一:受恶劣气候因素影响导致严重减产。2013年6至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8月23日至25日的暴雨和9月上旬的持续阴雨天气,造成秋桃大幅减少、后期大量烂铃。2014年5至6月的长期阴雨天气导致缓苗期延长,生长发育受阻,棉花整体长势差,8月的低温寡照,9月的阴雨,影响了棉花成铃率,导致秋桃和晚秋桃减少,同时增加了烂铃数,导致棉花较正常年份严重减产。
原因二:棉花价格持续下跌。在2011年前期,国内棉花市场出现卖棉难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实行了连续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导致国家贮备量大增。到目前为止,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的棉花库存在1100万吨以上,而国内棉花每年消费量只有600至800万吨,形成了供远大于销的局面。由于国内与国际价格机制差异,国内与国际棉价价差相距较大。2014年,国家调整了相关政策,国内棉价开始一路走低。若要实现国内棉价与国际价格接轨,国内价格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
原因三:国家对棉花收储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即“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近年来,受临时收储影响,棉花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市场上找不到棉花,棉花交储成了唯一途径,在棉花流向过于集中的格局下,棉花调控风险过高,价高伤企、价低伤农,政府调控压力增大,市场所能发挥的主导作用变弱。当前,政府需要逐步卸下“负担”,让棉花产业稳步回归市场,由市场决定棉价。
原因四: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然而棉花生产季节长,费工多,用工价格大幅上升。目前,我市种植棉花的主要劳动力为老人和妇女,普遍存在劳动力短缺现象,对植棉来说很难实现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棉花种植因生长周期长,属于需要劳动力较多的作物,而且现在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用工成本不断上升,影响了植棉效益。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