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淄博、潍坊以及江苏常州、张家港等地的棉纱经营商反映,包染色、包漂白棉纱是中国织布厂、印染厂、服装厂的普遍要求,一些出口商、贸易企业因操作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泰国等小厂的棉纱而无法保证“漂白”,再加上一些2万锭以下的小纱厂接收信用证或索赔比较困难而不被中国买家认可,出货受到较大制约。一些布厂表示,要保证“漂白”并且百米断头率低,只能使用美棉或澳棉,只有少数三丝和杂质控制比较好的兵团及地方轧花厂新疆棉能勉强达到要求,这也是2014/15年度新疆棉现货虽然与SM级美棉、澳棉差价达到1500元/吨、3000元/吨以上仍出货迟缓的重要原因。
虽然国储棉达到1100万吨以上,但真正能符合高支纱配棉需要、值得纺企高价竞拍的新疆棉更加寥寥无几。一方面近几年我国棉农倾向于种植高单产棉花,产量增加的同时,质量下降(主要体现在马值C2比例大,且纤维长度主体降至28mm,但强力能达到29GP的却并不多),从加工环节看,收储时期接货方是国家,加工厂不重视工艺,质量隐患不明晰。
部分江浙贸易商分析,2013年以来,我国C32S及以下棉纱的市场份额已经被印巴、越南、印尼、泰国以及中亚、孟加拉、土耳其、美国、台湾等产地的棉纱掠夺,2015年1-3月份我国棉纺企业在40S普梳纱、精梳纱的优势也明显被稀释,竞争力迅速下降,纱线优势已收缩至50s以上,特别是大型纺企以高支纱为主,C40S及以下低支纱几乎不生产,代表我国纺织从低端向高端转移的趋势,但仍有很大比例中小棉纺织厂由于受制于资金、市场、订单等原因导致“调整慢、转身慢、提升慢”,在中低纱的竞争中被东南亚、南美和中亚棉纱打败乃至倒闭。
印巴、越南、泰国等进口纱存在质量不稳定和供货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有时抽样情况较好,但最终整批纱质量较差,采购时卖方表示可漂白,但使用后发现有三丝,给棉纱进口商、织布厂、服装厂等造成较大损失,在索赔方面,部分中国买家企业表示,由于不是长期合作,追责较为麻烦,纱厂、出口商间相互推责,最终不了了之。
不过也有大型面料企业称,由于企业规模大,用纱量大,使用进口纱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国外纱厂一般会派专人来解决,一般都顺利解决。在采购进口纱时,建议去国外纱厂实地考察,或选择国内大型有信誉的贸易商进行交易。整体看,生产高端产品的大型企业采购进口纱较少,仍以国产高支纱、精梳纱为主,C40S仍是很多印巴等东南亚国家难以逾越的障碍,与进口纱相比较,国产纱的优势是供货、质量稳定,企业注重信誉,售后服务有一定保障,此外,产业链完整也是优势之—,但价格上的劣势需要通过其它方式弥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