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外服装以其时尚的款式、新颖的设计和名品牌的效应,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深圳口岸作为全国服装的主要进境口岸,服装进口量更是逐年攀升、屡创新高。然而,随着进口服装的大量涌入,其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
2005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首次以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形式,明确提出了纺织品安全生态环保要求,但从近年来进口服装检验结果来看,其结果却并不乐观。
2014年8月24日,深圳某口岸入境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进口服装,检验检疫人员对其中一款男童机织长裤进行抽样送检,经实验室检测,发现该款原产地为孟加拉国的产品pH值为9.2,不符合GB18401-2010规定的直接接触皮肤的纺织品(B类)pH值应在4.0~8.5范围内的要求,不合格服装共107件。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此种情况并非偶然发生,仅2014年,深圳检验检疫局就检出进口服装内在质量不合格50批左右,其中pH值不合格现象29起、纤维成分不合格14起、游离甲醛含量不合格3起。内在质量不合格同比2013年增长了28%,进口中文标识的不合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600余批,占深圳口岸总进口量的24.28%。
进境服装质量问题的层出不穷给我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甲醛、pH值等超标,会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使用者穿着后易发生皮肤过敏、引发皮肤炎症等,尤其易造成婴幼儿身体的不适,影响其健康生长。中文标识的错误也常常会误导消费者,甚至存在欺诈情况,如标明为羊毛实际为纯棉的服装,不仅在穿着的舒适度方面有所不同,也影响到后续的洗涤和存放;标明为100%的“软黄金”羊绒,即使里面混入10%的人造毛也会给消费者带
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由于国际品牌的大量进入,势必对我国的传统轻纺行业造成一定影响。我国是纺织服装的出口大国,近年来,国外对服装设计的重视和对物流的大量投入,对我国的服装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以前的国内品牌在与国际品牌的抗争中慢慢衰弱乃至消亡,更迫使我国的纺织产业由自主型慢慢向加工型转变,如ZARA、ARMANI等品牌都纷纷在我国国内加工后再返销回我国。
进口服装质量问题的频发,需要政府部门强化监管,同时也需要企业加大对进口服装品质检测的重视程度,及时监控并提升工艺,确保服装品质达标。消费者在选购服装时也应注重查看产品说明书,查看服装的质量等级状况,对于选购贴皮肤穿着的衣服,一定要选购“B”类产品,新衣服最好清洗后再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