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翔宇小的时候一直学习国画,但没想过以后做画家或者艺术家,他只是对服装有兴趣。
十五六岁的时候,周翔宇就喜欢自己改衣服,因为不喜欢衣服上有品牌标志,就经常会拆掉很多衣服,也会改牛仔裤。有一次生日的时候,一个朋友送了周翔宇一台二手缝纫机,他就自己买布做了一些衣服,后来也带着这些作品报名了学校。
设计并没有什么密宗和捷径,但在荷兰的几年里,不同文化的碰撞开拓了周翔宇的眼界。他每年都会研究知名设计师服装秀,后来从每个设计师的风格中一点点找到自己的设计风格。
总有一些人善于社交的基因会变成事业上的助力,周翔宇就是这样,2006年在周翔宇正式回国之前,他只是回北京短暂住过几个月,就是在那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认识了很多朋友。在朋友眼里,周翔宇是一个社交高手,但周翔宇却认为自己和陌生人很难认识,但是他喜欢Party,喜欢喝酒,有一半朋友都是在酒吧认识的。
那个时候他时常出入三里屯和鼓楼一带的酒吧,KAI CLUB,Mao都是他常去的地方,
“那几年,那些酒吧聚集了北京最前卫的一些年轻人,有模特、化妆师、时尚编辑、公关,在那个环境之下人和人之间很容易就熟悉起来”。
在荷兰Jeroen van Tuyl 公司短暂实习之后,2007年,周翔宇回到北京注册了自己的品牌Xander Zhou,那些朋友们是他回北京创立品牌的重要因素,后来也成为可以帮到他的人。
但男装和女装的诉求不同,不像女装那样,可以先依靠晚礼服的高端定制维持生存。独立设计师做男装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主打时装圈最前沿和最独特的那群人,成为有强烈风格的设计师,要么就只能做一个大众的商业品牌。但在2007年左右,男装设计师品牌同样还没有可行的商业渠道,更没有设计师的前辈和模式可供参考,因此周翔宇就选择了特立独行的那条路,没有把商业看做是品牌最初几年的必备项。
2010年之前,周翔宇每一季都在做自己想做的系列,他的设计自由,注重轮廓、材质和年轻态的实穿主义,
“对于男装的年轻设计师来说,需要为自己做鲜明的、过目不忘的标签,才能从众多设计师当中脱颖而出,否则大众的品牌这么多,人们为什么要选择你”。
其实周翔宇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的继承了许多商业知识,他很多时候知道应该怎么做一个商业品牌,但只是不想去做,他始终认为时机还不对,而自己设计的天分远大于商业的天分。
周翔宇的设计并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他的设计90%以上都具有极强的实穿行。因此在品牌创立的第一年里,虽然没有盈利,但却在圈子里积累了知名度,客人也依靠口口相传,通过时装编辑、模特、明星相互之间介绍过来,甚至有在银行里工作的年轻人,因为喜欢他的设计,而只是找他做一套西装。
也有很多人质疑周翔宇的做法,但当他后来发现自己的坚持最后都成立的时候,他对很多人的评价也就不在乎了,甚至也看淡了最初的几年里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知名度,“我更确定了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