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行业透析 > 外资零售业如何应对零售”新常态“

外资零售业如何应对零售”新常态“

在华外资零售业多为自营经销,且产品定位相对高端,同质化严重,加上决策链条较长,在面对成本上升、电商冲击等挑战时,不如本土企业“扛得住”。

  世界百货有160多年的历史,时间非常长,中国百货就有110多年,目前“千店一面”的百货业态已进入衰退期,在外资百货在华主要做高档商品且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受到的冲击更大。

  在零售业步入低增长“新常态”背景下,曾经“高大上”的“洋百货”“洋超市”低下了高贵的头。零售业门户网站联商网日前发布的《2014年主要零售企业关店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主要零售企业关闭201家门店,其中外资占七成。

  受访专家表示,在华外资零售业多为自营经销,且产品定位相对高端,同质化严重,加上决策链条较长,在面对成本上升、电商冲击等挑战时,不如本土企业“扛得住”。

  据联商网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主要零售企业(百货、超市)共计关闭201家门店,同比增长474.29%,创历年之最。

  “目前整体零售行业状况不是太好,步入了低速增长、微利甚至是负增长的‘新常态’,门店扩张战略自然从原来的高歌猛进转变为理性抉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武瑞玲说。

  在这一轮零售业“瘦身潮”中,外资企业的情况尤为不乐观。据联商网统计,2014年外资零售关店141家,内资零售关店60家。

  百货和超市业态成为这一轮外资零售“关店潮”的重灾区。据统计,百货类门店关闭23家,其中马来西亚企业百盛百货关闭4家,成为2014年关店最多的百货企业。超市类门店关闭178家,其中美国沃尔玛关闭16家门店。外资零售企业所关门店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记者采访发现,外资零售企业在回应关店问题时,往往倾向于把结果归为战略调整。比如沃尔玛称2015计划新开30店,将投入超过3.7亿元用于大约50家门店的升级改造;家乐福表示计划进入更多的新城市开设大卖场,以及到2016年底建成6个现代配送中心;乐天玛特2015年计划新开5家左右……

  但事实上,外资零售企业关店的原因,并非企业自己描述的“有开有关”那么轻松。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傅龙成认为,外资百货的控制权大多归属于跨国公司总部,导致决策链条比较长,一旦销售额跟不上,就会加剧失误带来的结果。

  “加上外资百货大多是一个单独的商业楼,腾挪空间小,不像中资百货,很多建在购物中心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向社交型、体验型商场等创新业态转型,所以在面对网络零售和其他商业业态的冲击时,往往只有被动挨打,直至关门歇业。”傅龙成说。

  也不是所有的外资零售的转型步伐都“慢吞吞”,比如大润发2013年投资的B2C网站“飞牛网”,被业内视为转型步伐较快。据介绍,这家定位自营模式的综合零售购物网站,涵盖数码、家居、食品、服装等类商品,除了常规的投放广告、购买流量等电商推广手段外,大润发实体门店会成为飞牛网的推广渠道,未来将会成为快递包裹的中转站和自提点。

  专家建议,中资同行中一些接地气的探索值得参考。比如天虹今年要开300家微喔店(即社区便利店),最近探索的新营销模式是天虹的员工人人开“微店”,即所有的员工可以自己当店主,货品由天虹提供和配送,员工没有成本还可提成,很容易调动起宣传积极性。此外,微喔还提供送货上门的蔬菜宅配服务,下单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微信公众号。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除了百货,其他外资零售业态的门店从沿海到西南、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城市的调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应对市场变化不够灵活的问题,因为中东部的电商渗透率高,实体店经营难度大。

  有业内人士称,外资百货关店多跟经营模式有关,传统百货自营经销的商业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需求,商场采购回来商品再出去卖的形式已走到业态末路,而中资联营居多,外资自营居多,这也是外资百货倒闭更多的原因之一。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