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市场专题 > 微利运营,加工企业开始“洗牌” 

微利运营,加工企业开始“洗牌” 

下游的纺织企业,虽然订单和利润较年前有所好转,但订单好转是否能够持续是个问题。行业总体上举步维艰,多数中小企业挣扎在微亏和微盈之间。

  国内棉花种植面积缩减,加工企业“僧多粥少”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然而,皮棉价格却在年前的小幅反弹后,一蹶不振。一方面国储库存高企压低了皮棉价格,另一方面加工厂之间为了抢籽棉保证开工,只好提高收购价相互竞争,利润被进一步压薄。籽棉难收,加工微利,甚至亏损,已是轧花厂共同的“心病”。

  经历了三年“稳赚不赔”的买卖之后,可以看到棉花加工企业进入了洗牌阶段。据悉,本年度失去了国家收储的支撑从山东到河北,范围广,轧花厂的经营情况普遍也不及往年。

  2014年度,几乎一半的轧花厂选择停工或转行。据统计,山东德州85家400型棉花加工企业中,2013年度开秤收购加工的有69家,2014年度则下降至52家;2014年度山东滨州34家轧花厂中,只有十几家开工运营;河北冀州15家400型棉花加工企业中,2014年度开秤收购加工的仅七八家。

  山东德州武城县星海棉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他了解,目前当地棉农手中只剩下10%的籽棉,收购已接近尾声。今年加工量比去年少一半,且加工几乎无利可图。该负责人认为,除了高等级产品,未来皮棉价格仍不乐观。轧花厂今年的生存环境尤为艰难,只有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承受正常开工。

  山东东营五洋棉业今年收购的籽棉折合皮棉仅5000吨,与之前收储年份相比,减少了2000—3000吨之多。而且,由于皮棉价格一路走低,为避免存货积压造成进一步亏损,他们采用快进快销的策略,春节前已将加工成品销售完毕。山东冀州一家轧花厂甚至在收购籽棉后,直接将籽棉转卖,不再开工。

  相关链接:

  社群新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社群媒体势必持续改变企业行销产品的方式,以及消费者与企业间的互动。社群媒体的威力强大,它可以在一夕之间,迅速强化或摧毁品牌,不论个人或企业形象皆然。而这一切皆依靠移动互联完成,移动互联网让更小的篇幅、更简单的露出,更细分的兴趣,更及时的分享、更高效的链接的微化内容迅速产生,这种内容和行为模式,让消费文化以内容、兴趣、社交为中心,分解出更多的社群文化细分,不同的文化群体的个体认同的表达和需求,成为微社群商业的基础。关注社群文化的小需求和生活中的微需求,组建基于垂直化、强关系的社群,用专业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切割,将塑造消费的大市场。

  移动互联带来了更多碎片化时间,2014这一年的双11,阿里无线端销售额占比45%,而在凌晨最高峰时,甚至达到了70%,而在2013这一比例仅有20%。据服装电商韩都衣舍创始人赵迎光在微博透露的旗舰店2014年7月的销售数据,PC端日均访客数63万,日均浏览量132万,客单价152元,成交回头客占比43.9%;而无线端日均访客数28.2万,日均浏览量170万,客单价142元,成交回头客占比38.7%。

  对比数据可以看出,移动端日均访客量虽然仍不及PC端,但其浏览量已经远超PC端,这表明移动端虽然入口分散,但消费者浏览次数和浏览时间更多,移动端购物正在成为被消费者接受的重要模式。研究表明,PC端购物更多是目的性强、理性的购物行为,而移动端更容易造成冲动购买。除了购物平台的移动终端化,app微铺、微店正在兴起而大有风起云涌之势,据传,口袋通(现名有赞)作为一家在微信上搭建微信商城的平台,现有两千多万家微店铺。

  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同时也对传统线下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快捷方便的移动电商模式满足了时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导致传统线下市场的消费群体大量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转移。在消费者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拥有庞大潜在消费群体的移动互联网自然成为服装行业最有潜力的新市场。电商企业加速向移动端迁移给行业带来诸多新的变化。与PC时代的流量经济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这对企业如何把握由PC购物向移动购物转移的节奏、方式都提出了挑战,移动时代的营销变局、物流变化、如何经营粉丝以及如何运用大数据等都成为摆在电商企业面前的难题。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