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标准质量 > 国家纤检局赴内蒙古、宁夏调研

国家纤检局赴内蒙古、宁夏调研

内蒙古、宁夏不断深化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对羊绒​收购、加工、包装、质量控制全过程进行了调研。接下来,跟着世界服装鞋帽网的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资讯吧。

  内蒙古、宁夏不断深化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加快推进毛绒纤维质量检验制度变得更好。

  近日,国家纤检局一行赴内蒙古、宁夏调研,考察羊绒加工交易集散地、羊绒企业、交易市场、实验室,实地察看试点实验室建设,对羊绒收购、加工、包装、质量控制全过程进行了调研。

  副局长阎思进强调,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把文件转发好。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四部委《意见》,与地方支持毛绒产业发展的政策做好衔接,将有关部门的改革内容细化到转发《意见》中,增强毛绒质检体制改革政策的系统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快实验室建设。按照基本实验单元配置设备,尽快完成引进设备采购和国内配套设备配置,今年将实验室建起来。三是强调改革的目标和推进原则。认真按照四部委《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推进改革;始终不渝地坚持先羊毛、后羊绒,先试点、后推行,引进与开发并重,系统内外共同推进的原则。四是研究落实改革关键项目,为启动羊绒质检体制改革做准备。

  2015年,要全面落实毛绒质检体制改革,必须做好以上的工作。

  相关链接:

  今年来,进口棉配额减少,内地纺织企业用棉转向国产棉。虽然目前棉价已经从“政策市”走向市场化,国内外棉价价差逐步收窄,但短时间内,进口纱在人工成本和原料成本方面的优势依旧存在,国内中低端棉纱市场受到冲击。此外,纺织企业也普遍反映,国产棉尤其是新疆机采棉由于地膜问题造成“三丝”困扰,尤其令人头疼。不少纺织企业因“三丝”问题被下游厂家索赔,损失严重。

  “作为中间环节,工厂两边受压。”一家纺织企业人员诉苦,“上游轧花厂卖皮棉都要求现款结算,但下游布厂买纱线往往赊欠,导致我们的资金链绷得紧紧的”。在购销方面,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也普遍处于原料低库存(不含长绒棉、进口棉)、产品低库存的状态,以求控制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原料成本不具优势,产品销路却不如从前,部分纺织企业被迫限产、停产,甚至转行。

  据了解,纺织规模约500万锭的德州市,近100万锭产能处于减产、停产状态,棉纺织比重降幅几乎达到50%,纯棉纺产能不足200万锭。纺织企业中,未转型的企业被步步紧逼至破产边缘,纺织行业已步入“被转型”区间。

  期货日报记者在此次调研中接触到几家情况较好的企业,虽然纺织规模从5万锭到100万锭不等,产品涵盖3—140支纯棉纱、天丝、莫代尔以及棉混纺纱,但无不独具特色,有固定客户群和产品定位。他们中的多数企业,通过配置八成常规品种来保证开机率,配置两成特殊品种来创造利润。

  据了解,受廉价进口纱冲击最大的是普梳32支纯棉环锭纺机织纱,这也是国内产量最大的品种。不得已,部分企业走差异化路线,选择改产高支纱、3—32支精梳赛络纺等。例如,德州夏津县的瑞鑫纺织有限公司,目前主要做20—40支纯棉精梳纱和棉莫代尔混纺纱。据其负责人介绍,通常该支数的常规品种对棉花质量要求不太高,但是他们用的都是高品质棉花,完全可以纺60支左右的精梳棉纱。这种高配低支纱与低配低支纱相区别,实现了产品的差异化。

  与此同时,在整个纺织市场不甚景气的情况下,另一家纺织企业——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却逆势扩张,在采用差异化策略的同时,积极转型,将生产重点从棉纺转向新型纤维。据其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共有100万锭产能,产品以差异化品种为主,预备在2015年年底扩大规模至130万锭。

  目前该公司用棉量已不足纺织原料总量的1/3,棉花主要用于棉高端纱线以及与腈纶、莫代尔混纺。预计新投产的30万锭产能对棉花需求也极少。近四年,企业用棉量年均减幅在7%—8%。

  下游的纺织企业,虽然订单和利润较年前有所好转,但订单好转是否能够持续是个问题。行业总体上举步维艰,多数中小企业挣扎在微亏和微盈之间。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