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政府正面临税收下滑的局面。同时如何处理庞大的地方债务也是一大难题,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对金融系统的重大威胁。据最新统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总计人民币17.9万亿元。
外媒报道称,中央政府此举的目的是阻止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而采取无序化、有害化竞争。中国官员们已要求地方政府在3月底前报送这类优惠政策的清理情况。国务院称,未经国务院批准,今后各地区一律不得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这意味着企业须按照25%的税率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外国商业组织认为,激励措施的不确定性将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的最新挑战。商业组织抱怨称,中国利用反垄断法压制外资企业,尽管中国称同时也加强了针对国内企业的执法力度。外国科技公司对中国银行业新规提出质疑,称这些措施要求外国科技公司提交专有技术。
在全国两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就曾在会见记者时指出,全面清理规范地方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工作将会视国家发展形势适时推出。为了维持全国统一市场,消除行政性竞争,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需要面向中国境内所有法人逐步清理一些地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际上,早在2014年11月27日,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对清理工作的开展做出了部署。此次全国两会上,清理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的话题一再被提及,可见这一政策的实施,始终牵动着很多人的心。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著名税收筹划专家肖太寿那里获悉,目前从全国调研的结果来看,各地方政府随意地制定一些当地的税收政策,造成了各地区之间税收的比重不均衡,各个地方对税源的抢夺和竞争非常激烈,对企业的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流动形成了阻碍,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所以,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推动生产要素在全国流动,实现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税收领域里清理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一个重要问题。
肖太寿指出,清理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各地方有自己制定的优惠政策,如果允许这种做法继续存在的话,很容易引起地方政府的腐败。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某个地区的企业发展,可能会为此而出台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这种情况下政府权力的使用很可能引起腐败。所以,从这个目标出发,在对政府进行转型、提高政府服务职能的背景下,清理地区税收政策就成为了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抑制地方政府腐败行为的发生。
此外,肖太寿还表示,如果每个地方都有权力各自制定政策,就可能会导致同一家企业分布在两个省份的子公司所面临的税收政策不一样。这对于企业参与全国市场的竞争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清理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为全国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法治化环境,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长久以来,地方政府通过制定具有吸引力的税收政策等优惠措施招商引资,集聚了大量的企业来发展本地区经济,各类企业也习惯于享受由此带来的种种便利。在这种情形下,国务院发文要求清理规范地方性违法违规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无疑是给沉寂已久的水面投入了一颗巨石。那么,清理工作的开展会给企业和各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肖太寿认为,清理工作对企业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讲,可以使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有公平的税制环境,排除地方的政治障碍,有利于全国企业的竞争。“因而从长远来看,对企业来讲还是有好处的。”因为如果消除了地方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就意味着企业会按照国家的税法统一进行纳税,流程很明确,可以消除地方执法部门等对企业经营进行的干预,有利于企业活力的增长。”
当然,对本地企业可能还具有不利的一面。由于本地企业不能继续享受当地的税收优惠政策,所以短时间看来,会增加当地企业的税收负担。而至于清理工作对地方的影响,则要相对更加具体一些。肖太寿认为,在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税收优惠政策、画地为牢的情况下,从对投资的引导来看,不同的政策会引起生产要素的流动,从而有利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最后,肖太寿着重强调了清理规范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难点,就是中央与各个地方的协调问题。由于各个地区具体条件的特殊性,在清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有的地方政府和中央出现互相博弈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要使当地政府认可中央的这个政策,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但如果地方政府不认可的话,清理工作就很难继续开展下去。因此,对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地方政府和中央互相协调的过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