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居民消费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体育消费正展现出巨大潜力。
刚刚结束的CBA总决赛,让不少篮球迷回味无穷。而在4月清明节期间,中超赛场上座率同样火爆。在北京国安队与上海绿地申花的“京沪大战”中,据统计共有47052人到北京工体现场观看了比赛。中超、CBA等一批国内主流赛事正在得到更多球迷观众的认可。

不过,尽管体育服务消费需求增长势头迅猛,我国体育市场目前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主流仍是“卖产品”,那种“卖服务、卖体验”的成熟市场还未真正形成。按照体育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其在体育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应达到60%至70%。
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服饰的制造销售累计占到整个体育产业近80%,而包含赛事运营、体育媒体、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在内的体育服务业则占比很小。
近日公布的《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江苏省201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626.11亿元,占江苏省GDP比重1.06%。这是该省体育产业占比首次“破1”。就具体行业而言,江苏省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比较小,2012年仅为10.5%。
对此,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颜争鸣认为,应以提升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加快完善市场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发展产业集群,扩大市场供给,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推动体育服务业加快发展。
卞志良认为,促进体育服务消费,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刺激和新建场馆还远远不够,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用市场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参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热情。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必然要求拉动和促进体育消费,涉及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等。”颜争鸣说。
步入2015年,从《中国足球改革与发展总体方案》的正式公布,到北京冬奥申委积极申办2022冬季奥运会……,一件件体育界的大事不断为体育产业发展铺路架桥。未来,值得期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