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领导讲坛 > 零售商们眼里的时装设计

零售商们眼里的时装设计

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两种,一种就是奢华而便利的,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淘”。好的设计只是其中的一环,接下来,跟着世界服装鞋帽网的小编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资讯吧。

  好的设计只是其中的一环,还需要通过下游的零售商把产业链进行下去。这个环节邀请的是冯氏零售的欧宏基,中信泰富的陈红宇,赫基集团的陈瑾瑜,知名买手店“栋梁”的Tasha。

  我们的操作很简单粗暴,找一个城市里最豪华,客流量最大的地标性商场入驻,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开发。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两种,一种就是奢华而便利的,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淘”。我们就是前两者的结合,我们希望能在小店、小街的基础上,提供最好的服务

  我们未来希望增强商业地产的融合功能,在购物的基础上,增加剧院、影院、园区等艺术文化设施。

  陈瑾瑜:中国消费者非常渴望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式消费,如10 Corso Como那样的包涵了时装、家居、设计、美食等所有的内容。

  政府能够给国内的独立设计师们打造一个专属空间,方便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启发、交流。我们有很好的投融资平台,我们希望未来可以和国内的独立设计师合作,帮助其快速发展。论坛直接连线伦敦、米兰时装周的执行董事Caroline Rush和Jane Reeve,和上海时装周主办方的童继生进行对话。

  时装周带动旅游经济,我相信每一个举办时装周的城市都是一样的情况。

  说实话,米兰是个弹丸之地,除了时装,就再也没有别的了。而意大利的奢侈品牌都很强势,导致年轻的设计师很难崭露头角。不过我们是以产业背后的供应链、传统工艺闻名的,这方面能够给新的设计师构筑较好的成长环境。上海、伦敦、米兰,甚至纽约、巴黎,能够一起建立“环球时尚联盟”,为促进设计师品牌的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链接: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也表示,2014年中国的出境人数已经超过1亿人次,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而1万亿可能并不仅仅是境外消费的全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预测,2014年中国海淘规模超过15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境外人均消费额几乎是其在国内消费的一半。

  面对着大量的消费外流,纺织服装企业也感到既酸楚又沉重。

  而针对纺织品服装,一名常年游走于东南亚等国的导游则向本刊记者归纳出了这样几点消费外流的原因:“国人更愿意买国外的衣服和纺织品,首先是价格因素,即便是同一产品,国内的税费使得产品价格偏高;其次,很多人认为国内纺织品服装在环保方面有所欠缺,认为国外的相关标准更加严格、安全。当然,也有人觉得国内纺织品服装在时尚性方面还不够成熟。”

  对此,中纤网分析师陈晨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则谈到,其实国内不少纺织品的质量完全不输于甚至超过国外产品,但就整个市场的产品而言,这些高端产品的份额较少,导致我国纺织品的平均质量水平不高,给人留下“中国制造”较为粗糙的印象。

  “我们差的不是技术和品质,而是缺乏品牌创新意识和设计人才。”他同时指出,消费外流确实存在一些 “外国月亮圆”的心理,但也不可否认,中国的产品一直给人“价格低廉、质量较差”的印象,特别是还有一小部分企业,其对外单和内销市场产品从生产原料到最后产成品的检验均执行双重标准,失信于国内消费者;另一方面,国内没有形成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部分产品的检测标准不如国外严格,导致我国的产品质量有好有坏,难以满足大众对高质量稳定性的诉求。

  不过,也有人表达了不同观点,认为消费力“流失”的根源与国内市场环境存在缺陷有关。特别是“中国制造”缺少竞争力和定价权,不少企业都是不赚钱甚至贴钱在接出口订单,结果出口退税成了他们赚取微薄利润的依靠。同时,这部分企业对构建成熟的国内消费市场并不关心。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在接受《纺织服装周刊》记者采访时则对消费外逃的原因从政策以及经济因素方面给予了更多解读,她认为,导致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在税费上有比较高的税率差;二是国内的流通模式,比如代理制的层层加价导致流通成本过高;三是国外品牌商对华的歧视性定价政策。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