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新闻速递 > 大码服装业迎来春天 未来潜力无限

大码服装业迎来春天 未来潜力无限

大码服装业迎来春天,House of Fraser、超市服装品牌George at Asda、线上零售电商Boohoo和高街品牌Mango都开拓了大码产品线。接下来,一起来看一看详细的资讯吧。

  在各大商家重视大码服装之前,大码服装一直是未被开发的蓝海,值得挖掘。

  据报道,光是在美国,大码服装业一年的产值有175亿美元。近些年,强调大码时尚的艺人、网站、杂志越来越多,《Slink》就是一本使用微胖模特并关注大码女性的时尚杂志,引用该杂志编辑Rivkie Baum的话说,是实现“美丽与风格不止步于8码”。

  Beth Ditto一向对自己的身材毫不遮掩,她的直爽也让她在时尚圈获得了很多朋友,在2011年春夏时装周上,Jean Paul Gaultier为她制作了20码的服装走秀,还特意为她的婚礼制作了嫁纱,这可不是所有明星都有的待遇。

  1985年,英国女性服饰的平均码数还是8码,而现在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4,14也被定义为“普通服装”和“大码服装”的分界线。多年以前,零售商们都将大码服装视为他们刻意回避的类别。然而近些年,受到细分市场与利益的驱动,欧美时尚界正兴起对大码女性的接纳之势,大码服装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领域。

  美版《Vogue》曾提倡“符合各式身形的内衣才是好内衣”,为了完成这个女性专题,他们找来了大尺码模特儿拍摄了一系列的黑白影像。被拍摄的女性展现出极为自信的神态。2012年,《Vogue》承诺只使用超过16岁并有健康体重的模特。在那时候的模特圈,职业模特们有日渐消瘦嶙峋的趋势,是时候作出一些改变了。

  记者还曾报道过美国大码服饰零售商Lane Bryant发起的一个叫作“I’m No Angel”的营销计划,在他们的内衣广告中,出镜的都是大码模特。商家想要通过一系列的定位和宣传,来重新定义性感。

  House of Fraser、超市服装品牌George at Asda、线上零售电商Boohoo和高街品牌Mango都开拓了大码产品线。Violeta by MANGO大码服装系列的目标人群是40-52码的年轻女性,MANGO组建了一支独家开发团队,来自各个领域的40多名专家一起合作,力求推出不同种类的潮流单品。澳大利亚的大码服装品牌Taking Shape于2013年成立以来,在英国快速拓展了18家门店。

  但是,诸如Topshop、Zara等大的零售商仍未涉足这个市场。因为大码的产品线可能会模糊他们自身的品牌定位、疏远了现有的客户。年龄和体重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英国为例,在5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要穿14码以上的服装,这也是部分零售商未涉足大码领域的一个原因,说白了还是品牌定位的问题。

  在时尚电商领域,Navabi和Eloquii是新崛起的、专攻大码服装的时尚电商。Eloquii曾是美国The Limited集团的一部分,它创立于2011年,是集团的一条副线。但由于The Limited专注于核心业务,Eloquii于2013年夏天被砍掉了。2014年2月该品牌重生,专注于大码服装领域。回归以后,他们的利润以每季度100%的速度增长,去年12月完成了Greycroft Partners领投的A轮融资。

  在营销策略上,Navabi和Eloquii极为相似:跟着潮流走、定期的上新,走得是快时尚路线。Eloquii每两周就上新一次,而Navabi则保持着每2天就上新的频率。在每周上新前,Navabi还会推出相应的电子杂志,在它的商品检索栏上,除了常规的衣物类别分类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特点(如平胸、宽髋、平臀等)、体型如(A型、X型、V型等)等进行搜索。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