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杯咖啡就培养一个大学生创业团队。作为一种新型创业平台,武汉光谷创业咖啡以咖啡馆为载体,集聚创业者在喝咖啡过程中,向创业导师学经验,与天使投资谈合作,打造创业、投资、孵化为一体的创业平台。在20日创办两周年仪式上,光谷创业咖啡宣布通过这一模式已孵化近80家创业团队,培养超过5000个创业项目,仅去年就吸引投资5.6亿元。
光谷创业咖啡由天使投资人雷军和武汉光谷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儒雄共同创立。作为一种新型创业创投模式,它突破了现行孵化器拥有固定办公场所的创业模式,是以支持创业为主导的天使投资俱乐部,拥有天使投资基金作支撑,为创业者和创业团队搭建起一个环境更好、成本更低的创业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
目前,光谷创业咖啡已建立4家店面,5个创业特区,入驻团队近80家,培养超过5000个创业项目。作为武汉 “青桐汇”创业计划的举办方之一,光谷创业咖啡去年举办15场大型活动,帮助超过40个项目成功融资5.6亿元。
此外,咖啡馆每周开设固定的“创业门诊”,目前已举办49期,40多名创业导师,2000多位创业者参加,每期“创业门诊”的问题总结微信推文的阅读量达2万多人次,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路上的各种难题。
相关链接:
公共设施配套用地预留12年,如今实至名归。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在工业、商业建筑越来越挤压公共空间的今天,难能可贵。
可贵的是一种理念,一定要有足够的土地、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设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休闲等公共需求;可贵的是一份坚持,12年拒绝10家企业要求,放弃上亿土地收益,为了一座职工文化活动中心。
这就是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科学发展。
土地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但是,土地也是市民生活坚实的依靠,生活是多样的,人们不仅要靠土地产出利润,更要在土地上休憩、享受。这就是说,一座城市不能只有厂房、商场,还有要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给精神一个空间。
公共设施建在哪里、丰富不丰富,直接关系到是不是尊重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关系到是把人看作生产机器还是权利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设施建设就不是可有可无,也不能见缝插针,更不能山高水远,成为摆设。
“产业工人到哪,文化宫就到哪”,可以说抓住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建在人民群众最需要、最方便的地方,让广大市民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一座城市,有没有把她的市民放在心里,可以直观地从她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建筑安排等外在层面表现出来。武汉的职工文化阵地计划,无疑会让市民在这座城市找到被尊重的主人翁感觉,也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幸福武汉的未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