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正常?
对P2P的偏见,从业人士感受更直接。
广州e贷总裁方颂曾在某国有大行的投行部工作,在2009年小贷公司试点之初进入小贷行业,2014年上线P2P平台。谈到对行业的认识,他直言,“有时候跟别人讲我做P2P都说不出口。”
他举例称,因为没有监管门槛,鱼龙混杂,曾经发生过有平台上午开门下午就跑路,“我们都跟一些什么人为伍啊。原来还多少有点社会地位、被人尊重,现在别人总在想你是不是骗我或者是高利贷。”
方颂认为,目前P2P的角色存在两难。主流的观点都在强调信息中介,旗帜鲜明。一旦出现问题,又希望可以兜底,要考虑社会稳定,保护弱者利益。这中间其实存在矛盾。
“P2P必须是信息中介,又必须承担信用中介的责任。这两种角色舍弃任何一种,现在都走不通,放在一起却又被认为是畸形。”他表示,只能说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什么形态都有,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一位投行出身的风控负责人提道,“有人觉得我之前做投行,天天拿着钱考察别人的项目,西装革履,风光无限。现在从事互联网金融行业,每天起早贪黑,挣着卖白菜的钱,却操着卖白粉的心,替我不值。事实上,我觉得他们往往只看到问题,却没有看到机遇。”
他表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其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充实和机遇,没理由感到不值。
抱财网副总裁张志威曾是一名律师,关于P2P也曾遇到朋友的疑问。但他认为所提到的误读在每个行业都存在。所谓“初生之物,其形必陋”,P2P行业整体很小,遇到一些疑问很正常。
张志威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带有金融“除魅”的含义。“历史上民间对传统的金融交易通常理解为高利贷,最直观的就是杨白劳;而现代金融行业又是舶来品,直观的印象就是高楼大厦、西装革履、海归。这些认识都是有误区的。”他表示,互联网金融是自发生成的,是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化,本没有什么神秘,但行业的成熟及投资人教育都是一个过程。
理财范COO叶映辉也回应称,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误解一直都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理解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作用。行业中虽然不乏银行、国企、上市公司等各路资本和人才进入,但如果不能深入产业价值,优化资源配资,只是做着赚息差的事,自然找不到职业的归属感。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金融焦虑。
品牌价值突显
正因为有误读,品牌差异就显现出价值。
在4月19日召开的一次交流会上,泰格金融“中国网贷系列指数”总监陈雄分析认为,在网贷行业存在非常明显的品牌溢价,即不同股东背景的平台之间收益率的差异不仅仅是因为资产质量的不同,也有品牌的因素。
他举例,最有代表性的是深圳一家以保理为主要业务的平台,投资收益率为12%,而新浪微财富在3月份5次代销其产品,投资收益率均为7%。
究其原因,陈雄认为在投资人无法有效甄别和选择信息,刚性兑付没有打破的背景下,品牌被投资人所看重。也正因如此,他认为,未来可能只有少数平台能够成为具备强大品牌影响力的平台型公司,其他平台需要专注或侧重于资产的开发。
为了培育信任,建立品牌,P2P的营销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有P2P平台市场负责人士说今年将是P2P的营销年,平台营销费用不断加码,方式也在创新,包括地铁广告、体育赛事冠名等。
在陈雄提供的另一组数据中,银行背景平台给出的收益总会比该行的理财产品收益要高,更愿意让利,收益率的差别可以达到1.2个百分点。
对此,长江商学院金融教授周春生认为,与银行同等安全的资产,在互联网上回报更高,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品牌对于产品应当是没有意义的,除非品牌代表了无风险。”
经历了互联网金融热烈争论之后,周春生和他的几个学生在今年2月上线了P2P平台即利网,开始实践互联网金融的理念。他认为P2P最缺少的就是信任。而收益之所以高,平台愿意让出真金白银,其实一定程度上是对信任缺乏的补偿。随着监管的落地,这种信任是可以培育起来的,“就像当年淘宝培养了公众网购的习惯一样。”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