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一:制造业、市场和环境因素
制造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招人很难,管人也很难,留人特别非常的难。留人、管人,80后好像看起来不太年轻,但是80后已经35岁,或者是36岁了,已经成立了我们的主力军。85后、90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好像不仅仅是所谓的金钱,不是以前的简单的金钱驱动就可以满足的,所以对制造业管理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另外,市场是我们要服务于我们的终端客户,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提供出来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没有办法给终端客户提供出有竞争力的产品,那我们的终端客户肯定就陷入一片竞争的红海中,他会随时把我们替换,仅仅是因为一个价格而已,即使我们的服务再好,也没有任何用。
还有就是大环境的退化,中国制造经历了相当一段的繁荣期,这个繁荣期主要来源于人口的红利、政策的红利,甚至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环境的红利,当这个红利在慢慢消退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成本优势吗?我们的成本优势,实际上也在逐渐的消退,当我们成本优势不再有的时候,那么我们的核心技术,追究制造,基本上是低价,低质、低附加值的代名词,真正有核心技术的不是很多的。成本不具备优势,我们又没有核心技术,在这场经济大潮中,我们就要思考,我们是否要回归,回归什么?回归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原点,真正围绕客户的需求,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简简单单的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就能够做到,就能够生存下去的,所以这是制造业的第一个痛点。
痛点二:供应链、研发系统
再让我们看一下我们成衣行业的痛点,是什么让成衣行业有这么多库存呢?
一是从供应链的角度,成衣行业的运作规则是这样子的,研发的设计师,不论是买手的模式,还是设计师模式,会在提前一年的时间,现在是春季,以设计师模式来说,按道理要研发明年春季的产品了,在家里结合明年春季的流行趋势,和往年的销售数据,开始研发产品,研发出几款产品之后,我们要找面料、辅料生产厂家,一款产品他们会告诉你,面料厂和辅料厂说,没有八百米不会给你生产,也就意味着你至少要订800米的面料,同时至少要给他三个月的时间,他才能交货。生产完面料和辅料,就会找到成衣厂家,成衣厂家会告诉你,同一款衣服,不到八百件也不会给你生产,也就是当我们研发推出一看产品到店面的时候,至少要满足这两个最低起订量,而且生产时间,成衣也是两到三个月,生产的过程就已经过去半年的时间,那卖不出去的怎么办?因为研发人员不是神仙,没有针对每一个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发,卖不出去的就是库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二是研发系统,服装界是一个很苦的行业,但是又是一个创造奇迹的行业,2004年,西班牙的ZARA异军突起,当时建立起来,2004年建立,随后几年异军突起,然后ZARA的创始人曾经一度变成世界首富,很多中国企业看到了,他在研发系统方面进行了改变,改变了原来的研发系统是设计师的体系,待在家里结合流行趋势,结合销售数据自己想象和研发,他变成了买手,他以前没有设计师了,在全世界各大品牌店,逛各大卖场,看到哪件衣服卖得最好,立刻稍微一改,就进行抄袭、下单,十个工作日就可以上他的店面里面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最著名的一个案例,我记得是麦当娜在西班牙进行演唱会的时候,她在舞台上穿的那一身衣服,演唱会还没有结束,西班牙的大街上已经穿满了麦当娜的衣服,那就是ZARA的作品。这个是表面上研发模式的原因。来到中国,中国是非常好学的国度,应该说我们的同行不仅勤奋,而且也是认真钻研,开始学习ZARA这套买手经济,但是大家想到和买手经济没有关系,它的核心在哪里?在它的供应链,因为可以当季十天就可以上货。任何的产品,可以快速的反应在这里面,我记得当时业内一个非常大的业内的老大,(供应链)变成40天,结果这个品牌也没有做起来,其实40天和10天是有质的差距。
痛点三:库存、渠道和定制行业让价位节节高升
还有就是价位,现在的服装越来越贵了,年年在涨价,第一个原因是库存,你发现一百块钱的衬衣的成本,卖到一千块钱的时候,五百已经给到了库存。另外,第二个原因是渠道,商场,这个是渠道,渠道不仅是地面,还有地上的,听说天猫上花一块钱的话,有五毛钱给天猫,我突然发现,和地下传统的销售渠道没有多大的区别。那剩下的一半,如果再给渠道的话,我们的营销的费用,我们管理的费用,平摊起来,商家也没有赚钱,所有的东西都转嫁给消费者,所以这个是传统成衣行业很重要的痛点,价格节节升高,商家也没有赚钱,消费者也为此买单。第三,定制行业具备几个特点,一是对经验的依赖性特别的强,包括量体和打板。二是花费时间长,成本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