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价值最大化上升为公司整体的管理思想,价值管理作为一种以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中遵循价值理念。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探索价值创造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现代管理实践的最佳模式。1985年,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价值、价值链以及价值管理的思想,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被列为现代先进管理思想,成为研究竞争优势的有效工具。但其更多的是基于静态的概念分析,和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常态描述,主要针对在某一时点如何进行价值定位、价值创造。现实中的情形与波特的理论构建有一些区别,因为企业总是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动态的环境中,并且这种变化的趋势有愈来愈快的趋势,所以企业必须在动态中进行价值管理。着重考虑如何在时变过程中动态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即企业如何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这就是时变过程中企业的价值管理问题。显然,引入时间变量之后,我们有必要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讨,拓展企业价值管理的理论研究——着眼于持续地创造价值并实现企业自身整体价值增加,以使理论更接近现实世界。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合同)的有机组(nexus ofincomplete contracts),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企业是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之间组合的一组契约,这组契约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不同的要素投入主体可能拥有不同的偏好、资本、技能、信息和禀赋,理性的要素拥有主体参与到企业的契约中,向企业贡献自己的资源,以试图从企业的运营中获得回报。这组契约治理着企业发生的各种交易,使得其企业内部发生的交易费用低于由市场组织这些交易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但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这组契约通常又是不完备的,所以相对于市场而言,企业的契约是一种不完备契约。为了在取得低交易成本收益的同时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控制机制,来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发展,这可视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而林钟高等认为内部控制应该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机制的根本性制度。
实际上,无论是为了弥补企业契约的不完备性,还是为了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相互利益关系从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特定利益,都离不开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共同治理。在涉及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企业要综合考虑其不同的主要互动对象的要求,进行自身定位。最重要的是,企业要避免与互动对象在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如此才能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企业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社会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企业的价值理念应顺应社会的价值取向。在新经济、新时代下,如何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和谐分配,企业如何认识和把握内部控制的职能成为关键所在,同时它也是培育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把紧密相关的内部控制、价值管理合二为一,整体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成为本文思索的重要理论课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