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中国开启一场几十万亿元的投资盛宴,时下各地正在推进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5月12日,河北省举行PPP项目推介会,推出首批32个重点项目,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机场、垃圾和污水处理等领域,估算投资总额达1330亿元。
之前,重庆市也宣布今年继续推进13个PPP项目,涉及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铁路、公共设施、港口物流、土地整治等六大领域,累计投资将达1300亿元。
事实上,自去年底财政部推出全国30个示范项目以来,江苏、安徽、湖南等诸多省份都已推出当地的PPP项目,尽管尚无全国统计数据,但财政部估算,目前已公开的PPP项目总投资约2万亿元。
那么,在这一合作中,各级政府及部门将开启一场怎样的民资盛宴?
“PPP项目的市场规模很难估计,但今后每年市场都会在1万亿元以上,可能达到数万亿元。”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告诉记者,未来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都会逐步全面向民资放开,PPP模式的市场规模将会很大。
将有哪些领域会对民资开放?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焦小平说,从财政部推出的示范项目看,主要集中在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收费公路、流域综合治理、保障性住房、供水供暖供气、垃圾污水处理、医疗养老设施等众多领域。
相关链接:
各级政府部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繁多,是导致行政审批泛滥的“偏门”,现在这个“偏门”将被堵死。国务院近日再取消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并将一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从此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有望成为历史。
什么是非行政许可审批?多数百姓搞不懂,就连设置这些审批项目的部门也不一定清楚。但这个社会常识里的“冷门”,却是公众问题遭遇的“热门”。从“证明你妈是你妈”到“一岁孩子的无罪证明”,居民和企业饱受折磨。而这些证明和审查大多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有的依据只是某部门的一纸通知。
有些地方部门发个“红头文件”,就额外增加一套审批流程;出一套管理举措,就设立一个收费或资格认证项目……这类非行政许可审批不仅名目繁多还层层加码,导致政府的手越伸越长,管得越来越细,管理效果却越来越差。
行政审批“偏门”的存在不仅增加社会运行成本,更容易滋生腐败,败坏法纪和社会风气。有统计显示,与人生成长相关证件有100多个,要把这些证件办出来需要到60多个单位部门盖约100个章,交20多项办证费。而与企业相关的资格认定,耗时长,有的收费一次就高达数万元,给小微企业造成沉重负担。正是由于不堪变相审批的重负,不少居民和企业转而“走后门”寻求便利,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权力寻租的“潜规则”。
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就是要堵住“权力清单”之外的旁门左道。此次国务院完全取消本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并把一部分确有需要的项目转为“内部管理事项”,目的是要让老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彻底与非行政许可审批脱钩,让非行政审批不仅从概念上消失,还要从实质上消除。
当前,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难点仍在地方。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就要求各地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有些地方已经清理取消,但有些地方对下发文仍冠以“拟取消”字样。要让这类审批真正成为历史,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以自我革命的勇气,真正将简政放权举措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落实责任目标,强化责任追究,强力推动地方真抓实干。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堵住“暗门”“偏门”的有效方式。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清理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应当以“权力清单”的形式,取消一项固定一项,防止左手压下去的审批又被右手托起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