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调研发现,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三角一些地区的商业项目面临供大于求。一些商业地产项目经营状况不佳,有的已陷入惨淡维生的困境,大量土地处于低效利用乃至闲置的状态,有的项目引发的资金危机已影响实体产业。
仲量联行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优质商铺新增供应预计将达2370万平方米,为2013年存量的59.5%。部分二三线城市短期内开发量过大,尤其是位于非成熟商圈、由不具备商场运营经验的发展商开发的项目占比较高,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空置率可能持续处于高位,有关投资方将陷入泥潭。
业内人士认为,在商业项目上马之前,应科学考量各种因素进行规划。上海市各地在沪企业(商会)联合会会长胡雅龙说,应结合预期人口规模、区域交通、产业关联等条件,理性发展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实现与现代服务业更好协同发展,而不是拍脑袋决策,将其做成“政绩工程”。
此外,对已被证明不适合继续发展商业地产的项目,应研究促进土地的盘活利用。中发集团董事长陈邓华建议,对于此类项目,可通过政府回购收储、土地变性、改变项目用途等方式盘活土地。
如今,遍布各地的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在短短几年内拔地而起,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型百货公司。未来城市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更多的是通过特色经营、提升服务来为商业资产增值。
“随着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消费者日趋成熟,拥有了更广泛的消费需求和品味风格,这意味着中国的零售商业地产需要提升消费者体验,引入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仲量联行大中华区及上海零售地产部总监邓汝舜说。
以上海环贸广场为例,开发商香港新鸿基地产主打“夜行消费”的新购物理念,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其通过变换中庭装饰、经常性举办歌迷见面会等活动来吸引顾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软性服务也十分到位。如在试运营期间,保安人员及时为顾客提供指引、洗手间时刻清洁等服务,以体现管理的持续性。
记者也发现,新建商业中心更注重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大力发展目的性及体验式消费,如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引入大量新品牌入驻,还开设了一些娱乐新业态。同时,许多购物中心的餐饮业务比例大幅上升。在新品牌及餐饮娱乐业态的共同作用下,消费者明确了商场的定位及优势,商场也借此拥有了增流扩销的基础。
此外,还有不少传统零售物业都选择通过开发线上平台的方式来应对电商的冲击,以上海汇金百货为例,自电商冲击伊始就开始准备线上平台的构建。经过两年的准备如今已经正式由传统实体百货向线上电商扩张,与徐家汇商城、天猫、京东等线上网站的合作也加速推动了供应商向线上发展的步伐。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