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5月11日央行降息开始,市场走出了新一轮的快牛行情,个股涨停潮不断涌现。日均1.5万亿的成交量,使得市场再度回到了2007年大牛市的氛围。总体来看,市场的狂热气氛依然持续,加之目前赚钱效应明显,在整体趋势向好的情况下,A股仍保持上冲动力。
牛市的火热,催生了公募基金的火热:整体资产规模已突破6万亿元,一批成立较早的股票型基金也在本轮牛市中创出历史辉煌。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公募基金中共有20只基金自成立以来的收益超过10倍。这批基金成立时间普遍在2002年5月~2006年1月,均属老牌绩优基金团队,来自华夏、嘉实、兴业全球、富国、景顺长城、国泰、银河、华宝兴业、华安等16家基金公司。
具体来看,位居榜首的明星基金依然是华夏大盘,截至5月22日的单位净值为14.17元,成立以来的收益为23.29倍;紧随其后的嘉实增长,今年以来表现也十分突出,年内收益实现翻番,自2003年7月9日成立至今收益也有16.62倍;泰达宏利成长基金自成立以来至上周末,期间净值涨幅达到14.77倍,排名第三。
相关链接:
2015年随着股市继续加速上行,基金发行也异常火爆,新基金“日光”频现,而4月27日易方达新常态基金首日销售规模已近150亿元,不仅成为近5年来最大的主动偏股新基金,同时也创下了近5年来最高首日募集规模记录。从日光基金看到基金投资者热情越来越高,基民的疯狂是否已经是市场见顶的信号的担忧与日俱增。在上一轮牛市中,大部分的基金投资者都是“精准择顶”,不顾当年基金公司的各种限购和规劝,在最疯狂的时候冲进市场而不得不痛苦的疗伤数年才能解套。
经历过2006、2007年排队买基金的投资者对基金“日光”并不陌生,但自上一轮大牛市结束后,股混基金的销售一天结束似乎是个幻想,不少基金不得不延长销售时间以达到成立规模。从下图可以看出,上次基金日光潮集中在2006年到2007年,日光基金数量达到18只,占同期发行基金数量(117只)的15.4%,平均首发规模高达125亿。
而本次日光潮中,2014年仅有2只基金日光,今年以来日光基金数量才逐步增加,2015年以来有10例基金销售日光的案例,但仅占同期发行基金数量的3.7%,平均首发规模也仅为42.48亿。无论从日光基金数量、占同期发行基金比例,还是平均发行规模上看,本轮的日光潮似乎才刚刚开始。如果基金认购金额超过了基金公司能够接纳的基金规模,基金公司可能会采取按比例配售的方式进行处理。在上一轮牛市中,频现基金配售,2006和2007年共发生的24例配售案例,占同期发行基金总数的20.5%,且配售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93.81亿元,最终投资者获得的平均配售比例不足50%。其中配售比例最低的案例是2007年9月发行的华夏复兴,当时配售比例仅9.71%,最终募集规模50亿元,充分显示了当时投资者对基金产品的狂热。
百亿巨基数量直观的反映了基民热情程度,我们统计了历史上百亿巨基的分布情况,与上一轮牛市大量百亿巨基涌现相比,当前新发百亿基金的数量还相对较少。2006年到2007年,新发基金中合计诞生了28只百亿基金,占当时新发基金总量的24%,而2015年新发基金中仅出现了3只百亿基金,占今年发行基金数量的比例仅为1.1%,百亿巨基发行似乎才刚刚拉开帷幕。
从新基金整体的发行情况看,本轮牛市以来新发基金的平均发行时间缩短的比较明显,但相比于2007年大牛市中平均5天左右的募集时间,当前基金平均的募集时间依然较长,2015年以来基金平均发行时间依然长达10天。从募集的规模看,2007年基金平均募集规模高达94.5亿元,而今年以来基金的平均募集规模仅为20.87亿元,仅为当年大牛市中募集规模的五分之一左右,似乎与当前市场钱多任性的特点不相符。
拆分、复制、大比例分红尚不多见
为了迎合基民的需求,在上一轮牛市中,基金公司采用了拆分净值归一、大比例分红等降低面值的做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复制基金,比如富国天益进行了拆分,南方稳健进行了复制基金,大比例分红的案例更是常见。而本轮牛市以来,基金公司还没有采取这些手段进行营销,当然一方面是当前中国的基金投资者日趋成熟,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还没有盲目和疯狂到一定的程度,静待市场的继续发酵和疯狂。
事实上,本轮牛市以来股混基金方面新发基金的数量和规模相对于存量的占比始终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新发基金的规模占基金存量规模的比例依然处在历史低位(不足5%),新发产品数量占存量基金数量的比例更低,刚刚突破1%,大妈们的扫货或许刚刚开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