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国别统计,前五位进口来源地分别为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和韩国;进口金额分别为81.2亿欧元、22.9亿欧元、20.2亿欧元、9.8亿欧元和7.8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12.0%、5.1%、18.6%、3.6%和6.1%,占比分别为34.0%、9.6%、8.5%、4.1%和3.2%。
从进口产品均价上比较,欧盟进口市场的来源地分布情况可以分两类,一是传统纺织产品的来源地,二是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来源地。显然,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传统产品的主要供给来源地,而美国和韩国成为高附加值产品供给的主要来源地。
在欧盟进口纺织品市场上,2014年中国纺织品的市场占有率领先印度20个百分点,同比增速也略高于欧盟进口纺织品的整体水平。
美国是欧盟进口市场高附加值产品的重要来源地,从均价就可明显发现,美国纺织品均价高于欧盟进口市场平均均价2.6欧元/公斤。近期,引起美欧纺织业界普遍关注的即是《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简称TTIP)。
业内人士指出,服装品牌、零售商和进口商都在强调纽约和欧洲时尚之都之间强大的纽带联系,但是现在问题在于,美欧双方对纺织服装的关税不平衡。美欧在高附加值纺织品方面的贸易与合作将给中国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加更高的门槛。
相关链接:
亚洲主要的纤维生产国都是区域内的经济发达体,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
日本对碳纤维、芳纶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究一直位于世界前列,处于纤维产业的“金字塔”顶端。近年来,日本更是提出了“复兴化纤产业”的口号,其化纤工业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变,力求在技术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纤维以及围绕全球变暖、污染、资源短缺等方面突破。
但受经济疲软等多因素影响,日本化纤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挑战。日本化纤协会副会长、旭化成公司社长Toshio ASANO介绍,日本国内在2014年4月消费税增加后,消费者在服饰方面的支出不高,需求低迷。2014年,在非服饰应用需求上也呈现低迷态势。 2014年,日本纺织生产指数较2013年同比下滑1.0 % 。根据上下游产业分析,化纤产量维持不变,织布产量稳定,服饰及纺纱产量低迷。其中,化学纤维产量为97.6万公吨,同比减少0.4%;纤维素纤维、聚胺丝及涤纶短纤产量增加,但涤纶长丝的产量出现两位数减少。Toshio ASANO指出,日本今后将强化纤维新材料的产品技术开发及拓展应用领域,更要促进标准化作业(JIS/ISO)。
韩国纤维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增速放缓,劳动力供给逐年递减,但这并不代表韩国纤维产业的不作为。相反,韩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同时不断强化纺织主体间的合作基础,增加弱势领域的投资力度,确保竞争优势。它利用全球价值链发展出口产品,推动电子商务,去除非关税壁垒,利用出口加工区,使自由贸易组织利益最大化。
印度市场当前非常具有潜力。印度是棉花大国,一直以来纺纱优势明显,但纤维产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纺纱产业。但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持续减弱,印度凭借着强劲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庞大的消费群基础,以及具有竞争力的廉价劳动力和充足的原料基地,利用优惠的纺织产业政策,成为了纤维产业未来发展最有潜力的国家。
新任亚洲化纤产业联盟副会长的印度合纤协会会长Rajen Udeshi指出,预计2014年~2020年印度聚酯产量增速为6%,其中所需原料的增加量PX为1500万吨,PTA为2200万吨,MEG为900 万吨。但他也承认,大规模的产能增长已影响到企业的开工率和利润,例如目前其PTA的开工率仅为77%左右。
此外,泰国的纤维产业从量的角度去衡量并不是特别靠前,但是,泰国近年来大力促进纤维产业发展,它规划了“一条文化扩张和产业发展共舞”的道路。比如,让本土品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同时拥有多样风格,在东盟经济共同体中分享管理知识,软件行业与旅游、娱乐和体育行业协同发展,供应链系统完善等。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