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其它 > 鞍山六个新经济增长点齐发力促振兴

鞍山六个新经济增长点齐发力促振兴

鞍山市明确要求广大干部深入一线,全力支持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市领导包保重点企业责任制,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全部包保到人,破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   

  新常态下,着力发展和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必然选择。鞍山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鞍山实际,加快培育“六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民营经济。

  目前,“六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发展壮大,加速鞍山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成为鞍山振兴发展新支撑。

  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引导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依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依靠服务创建新型营销模式,依靠“两化”融合,推动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工业是鞍山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全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钢铁、装备制造、菱镁新材料等传统主导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水平,促进主导产业向高、精、深、特方向发展。

  瞄准国际先进制造技术,鞍山市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钢铁产业升级改造,推进设备大型化、生产自动化、品种多样化、质量高精化;不断延长钢铁产业链,大幅提高钢材深加工率,推进钢铁制造由粗钢、普碳钢向精品钢材和特殊钢转变,由钢铁原材料大市向钢铁深加工大市转变;重点发展特殊钢、精品钢材、板材等领域高端产品,全力打造世界级钢铁深加工产业基地。鞍山市大力支持鞍钢建设特钢板材基地、不锈钢碳钢复合板材基地、煤焦油深加工基地。

  鞍山市注重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资本和技术合作,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和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及大型企业集团,带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大型化、系列化、高精化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冶金矿山、电力电控、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节能环保、通用机械等领域装备,全力打造国家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鞍山有辽宁紫竹集团、鞍山亨通集团、福鞍集团、荣信电力、辽宁海诺、鞍山森远路桥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其中,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海龙重工,两年时间通过三次海外并购,实现了产品全球销售;鞍山现代软包装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一期3条BOPP薄膜生产线,投产后订单接连不断,一季度实现产值8200万元;紫竹集团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钢轨、钢板桩和轨道交通生产基地,80%产品外销,出口额居全市民营企业之首;福鞍集团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国内铸件行业龙头。

  以海城打造世界级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契机,鞍山市通过精深加工促使菱镁产业由初级产品和原料加工,向镁耐材、镁合金、镁化工、镁建材等四大领域产品的高质高位提升。目前涌现出海城后英集团、西洋集团、北京利尔集团、精华矿产、华宇集团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目标是打造千亿菱镁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紧紧围绕工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扩大现代服务业增值空间;紧紧围绕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创造新型服务产品,形成新的朝阳产业

  鞍山始终坚持把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了《加快服务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出台了8个重点行业扶持政策,优先发展金融、中介、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西柳、达道湾等专业市场集群建设,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城市综合体等新兴服务业态,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温泉旅游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为推动鞍山现代服务业快速实现转型升级,鞍山不仅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具体的措施加以保证。首先,完善发展规划,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由鞍山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由各服务业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本行业服务业发展规划,由各县(市)区、开发区负责制定本区域服务业发展规划。

  其次,抓载体建设,承接服务业转型升级。鞍山把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服务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重点规划建设了铁东中央商务区、达道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汤岗子旅游休闲集聚区、海城西柳至南台专业市场集聚区等一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市级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是突出重点,带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鞍钢和省直大型工业企业为重点,鼓励仓储物流、研发设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等非主营业务从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注册独立服务业法人企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重点推进千山国际文化产业园、港中旅温泉旅游综合体、台安辽河文化旅游区等项目建设。

  第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助推服务业转型升级。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设立1.2亿元服务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对分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发展中介服务业、推进专业市场改造升级、实施旅游“引客入鞍”、发展会展业和“夜经济”等给予资金奖励或补助,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

  一季度,预计鞍山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70﹒3亿元,同比增长6﹒9%。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快速增长,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18﹒4亿元,同比增长18﹒3%。

  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引导农业由单纯注重产量增长,转到产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紧俏农产品、优质特色农产品、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农产品,调整农业结构,拓展增收空间

  鞍山市确定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总体目标是: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机制创新、园区牵动,加强对土地、技术、人才、资本的高度集约和高效管理,构筑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整体架构,大幅度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鞍山建设成为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由农户个体生产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扶持农事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家庭农场,让土地适当集中到农场主手中,集中开发、集中种植,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目前,全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达到5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8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84个。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鞍山发展。对已在鞍山落户的企业,积极帮助解决各种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开工、达产,提档升级。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补贴的办法,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对本地农产品采销总额达到标准的企业给予补贴的办法,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的方式,加快推进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通过联合“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方式,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市场开发建设。

  推进农业设施化和机械化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打造一批设施农业精品示范区。将鞍山打造成全国第二、北方第一大温、热带观赏鱼养殖基地。落实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推进农机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科技支撑力度。加快与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步伐,整合人才技术优势,重点实施“种子升级工程”,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品种。实施“技术升级工程”,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依托鞍山科技人才、科研院所优势和产业基础实力,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点燃新的希望之光

  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谁抓住了新兴产业,谁就赢得未来。

  在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鞍山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激光科技、高端阀门、精细化工、新能源电池、健康制造、节能环保等独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支撑作用。

  鞍山激光产业的发展壮大,是鞍山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作。鞍山市委书记王世伟说:“发展激光产业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发展战略,是省委、省政府对鞍山市产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更是鞍山市推进增量调结构、创新促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鞍山经济向更好更优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相关地区和部门要高度重视发展激光产业,着力打造超千亿元的激光产业集群,尽快使之成为鞍山市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全市上下共同用力,仅用3年时间,位于鞍山高新区的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累计注册企业超过200户,上演了“激光速度”。目前激光产业基本实现在园区内产品配套,上、中、下游产品串成链,相互协调发展,激光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辽宁激光科技产业园已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一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鞍山市新兴产业稳步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其中,激光产业园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光通信器件中心、医疗激光工业园、哈工大产业园等项目全面封顶,即将交付使用。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着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内涵,加大力度改造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和功能,充分释放城乡市场潜在需求,创造新的需求增长点

  鞍山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5%。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突出发展3个副中心城市为带动,以“新城新市镇”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镇和特色镇建设为补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形成“一带两轴、四心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和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全面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鞍山确立以海城市新型城镇化为样板,抓住海城市被列入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加速推进鞍海一体化建设。

  “以人为本、产城融合”,是海城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面旗帜,也是海城征战全国十强县过程中调研组专家对海城的一致评价。近年来,海城围绕中心城区和中心镇,规划建设了专业市场集聚区、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钢材深加工园、国家级农业科技产业园、菱镁新材料工业园、牛庄文化旅游集聚区等主导产业园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全市坚持产业集群、企业集聚,依托存量稳增长,依靠增量调结构,招商选资,大上项目。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583家,限额以上商业293家,为推进城镇化夯实了财力基础,提供了就业机会。

  据统计,近3年来,海城累计改造城市棚户区379万平方米、村屯132个,10万人喜迁新居。每年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入都在20亿元左右,连续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工程,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充分赋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特别是固化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打破了土地对农民的禁锢,实现了农民“脚离地、离地不离权;身进城、带着权益进城”。

  千方百计壮大民营经济

  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创办、成长、税费、融资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投融资模式,拓展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继续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

  鞍山市领导认为,在全民创业激情迸发的今天,让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将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

  鉴于此,鞍山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民营企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多项政策措施,有力壮大了民营经济。

  今年,鞍山市再度释放改革红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出台以零审批、零门槛、零收费等为内容的十项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措,营造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鞍山市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简化了申请环节和申请材料,审批时限由过去的14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取消了年检和换证,节约了企业成本。同时,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开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和运营市场。

  鞍山市规定,今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建设运营都向社会资本放开,审批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和企业不再从事中介服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一季度,全市新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245户,新增公司制企业697户,新增注册资本31.25亿元。

  今年4月29日,鞍山市召开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由千家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全市企业家大会。会议表彰了纳税百强企业,出台了减免税费、融资帮助等系列扶持政策,关心企业、尊重企业、支持企业的浓厚氛围再次激发了鞍山企业家的创业激情和发展欲望。

  鞍山市还实施四大班子包保重点项目责任制,其中市委包保服务业项目、市人大包保农业项目、市政府包保工业项目、市政协包保旅游项目。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