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消费者重新认识并认可莆田的鞋子,并不容易,因为“假鞋之都”名声在外。在代加工的流水线上,莆田人学到了技术和经验,也嗅到做仿冒鞋的利润空间。据业内人士透露,仿冒鞋的利润是代加工的三倍,而莆田人做的仿冒鞋,真假难辨,价格低廉,不少消费者知假买假。
相比之下,投入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推广自主品牌,最后却难收成本,这样的例子太多,不少企业家望而却步。假冒的污名让转型难上加难。
从2010年开始,莆田市加大了打假的力度。莆田市经贸委副主任吴海端,当时还在区县工作,市里对他说,“吴海端,如果你不把假冒伪劣‘端’掉,就把你副区长的位子‘端’掉。”
2014年来,莆田市共捣毁制售假鞋类窝点146个,查处案件总数5732个,涉案金额2.6亿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56人,缴获假冒鞋类176万双。
电商平台上,售假团伙为了规避自己的莆田身份,甚至选择异地注册、异地发货。阿里巴巴不得不对持有莆田身份证的商户实行实人、实地认证,不仅要人证对应,对于“高危”商家还要实地查看其产品、厂址、发货地等。一旦发现疑似违规违法行为,便交予莆田公安、工商处理。
然而,莆田有2099户鞋类生产性个体工商户,鞋类规模工业企业278家,约20万人在从事鞋业相关工作,光靠严打,似乎也不能解决问题,转型迫在眉睫。“我们要疏堵结合。”莆田副市长蒋志雄说。
今年3月,考虑了几天后,莆田市市长翁玉耀终于决定,顶着被人指责“作秀”的压力,亲自在淘宝上为莆田鞋业的自主品牌做广告。市政府为鞋业“背书”,阿里巴巴引入流量,在淘宝上推出“中国质造·莆田好鞋”营销活动。宋宗虎的企业便是首期推广的四家之一。
一面关死制假的门,一面打开电商的窗。为缓解企业创品牌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融资难”,市、区政府联合企业筹资1000万元成立电商产业专项风险补偿基金,总授信额度将超过1亿元。政府又牵头投入1000万元,与风投合作,设立创投基金,以1∶30比例带动电商投资3亿元。
夜里,走在过去高仿鞋的集散地——莆田市城厢区安福小区,灯火通明,鞋商和快递员繁忙地装运、发货。有的品牌还残留着国际大牌的影子,尽管鞋企尽力创新,可要完全摆脱“模仿”,还需要时间。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