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财经专题 > 股灾不应绑架金融改革 需完善市场体制和监管技术

股灾不应绑架金融改革 需完善市场体制和监管技术

自6月股灾发生以来,对其原因及教训的讨论和反思不绝于耳,见仁见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股灾都不应绑架金融改革,动摇金融开放。

  金融开放顺应全球化大势,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之举,总体利大于弊。当前对股灾教训的反思,更多应集中于如何完善市场体制和监管技术。

  金融开放有沦为股灾“替罪羊”之虞。自6月股灾发生以来,对其原因及教训的讨论和反思不绝于耳,见仁见智。有一些财经官员和市场人士认为,股灾能由政府较为迅速地控制,幸赖资本账户尚未全面开放,由此,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等改革措施亦当缓行。这一因小失大、本末倒置的观点,实不足取。

  股市发展与资本账户开放是不同层面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股灾都不应绑架金融改革,动摇金融开放;特别是按中央决定坚定地推进利率和汇率改革,实现资本项下可兑换,这样重大的改革进程不应受到实质性影响。

  须知金融开放并非酿成本轮股灾的主要原因。对本次股灾,归因于基本面不支持前期牛市者有之,归因于强力去杠杆致使泡沫骤然破裂者亦有之,归根结底,本次股灾的发生仍是由中国资本市场自身的不成熟所致。如识者所言,中国股市以中小散户为主,极易形成追涨杀跌的“羊群效应”,从而造成股市暴涨暴跌,而场内外巨大杆杠又极大强化了这种效应。于监管者而言,无论是此前的过度加杠杆和猛烈去杠杆,还是救市时的慌乱与失态,都暴露出了市场监管制度的缺陷。

  因此,当前对股灾教训的反思,更多应集中于如何完善市场体制和监管技术。将板子打在金融开放身上既无事实依据,亦不合基本逻辑。中国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一直进展有限,外资进入中国股市的渠道和量级都还极其有限,根本不足以酿成股灾。而在资本管制更加严格的2007年-2008年,A股市场的股灾仍旧发生。足见金融开放与股灾二者之间,并不具备必然关联。

  正本清源,金融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为了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亟须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正在就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开展评估;由于加入SDR要求货币“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中国有必要加快资本账户开放进程。从这个大背景看,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项下可兑换如期推进,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即使就近期而言,这些改革也可极大地便利对外贸易,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与中国崛起的大国地位相匹配;就长期而言,这些改革正是度过增长速度转换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关乎更大的全局。

  不必讳言,金融开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如操之过急,国内经济秩序可能受到一定冲击,股市亦不例外。例如,倘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可能会增加资本在国内外市场流进流出的规模和速度,股市波动性也会相应增加。这就对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开放并不会必然造成股市的大幅上涨抑或下跌。股市指数的波动自然也不应成为检验金融开放是否有必要的标准。如果顾及股市一时的起起落落而轻弃金融改革开放,那将因小失大,从长远看既不利于经济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金融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理应协调推进,但这要求后进的部门务必迎头赶上,却并不意味着先行推进的领域应驻足等待。中国1996年宣布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迄今已近20年,事实表明,等不是办法。在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的进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快监管水平和监管技术的提升,提高对风险的监测和抵御能力。三件事必须做起来——

  首先,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等与资本账户开放配套体系的改革,将资本账户开放与利率、汇率等改革统筹协调,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其次,要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一行三会”应建立统一的金融大数据平台,以及一体化、标准化的支付清算体系,从技术和硬件设施层面,清除障碍,并为金融开放夯实基础;第三,要调整当前金融监管条线分割的格局,适应跨界金融的现实,推进金融的功能监管转向。

  金融开放顺应全球化大势,是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之举,总体利大于弊。重视开放中蕴含的风险是必要的,但封闭和控制比开放和流动更危险。而部分利益中人挟股市以自重,煽民情以自肥,不惜危言耸听,更须格外警惕。政府在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之时,必当明辨稳定治本之策。坚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和资本账户开放仍是当务之急。

来源:财新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