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 扯布做衣裳,平民裁缝会成最后一代吗?

扯布做衣裳,平民裁缝会成最后一代吗?

  近日最高气温冲到了35摄氏度,不少店铺急着推销夏装。正值周末,县城小商品市场里的服装店常有人光顾,而靠里侧的裁缝店却人烟稀少,只有店主一人埋头缝制衣裳,有些店主索性和隔壁老板聊起了天。小商品市场内集中了10余家裁缝店,县城的裁缝店大抵都在这了。

  裁缝这行当是靠手来记忆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在南方小镇上的人有扯布做衣的习惯,男人时兴穿中山装,女人则是蝙蝠衫搭喇叭裤,洋气得不得了。

  “一直做一种才能做到最好,因为裁缝这行当是靠手来记忆的!”干了几十年裁缝的师傅曾经把裁缝看作是能做到终老的手艺。

  以前的制衣工具,远没有现在的服装设计师那么齐全,就靠着剪刀、顶针、竹尺、镊子、针线、炭火熨斗,外加一台蜜蜂牌老式脚踏缝纫机。裁缝用那双皴裂布满老茧的手日复一日剪剪缝缝,看到自己缝制的衣服被人穿在身上,自己比穿新衣的人还要乐呵。

  现在裁缝店大多开在隐蔽的地方,街面的房租对裁缝师傅来可说是天价。隐蔽的地理位置,熟练的老师傅,近距离的“量体裁衣”,恍惚间有了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采访间隙,家住上章小区的陈阿姨热情地告诉记者:“我们年轻时候的衣服都是定制的,虽然现在陆陆续续也有到服装店买,但是最喜欢的衣服还是裁缝店做的。”

{page_break}

  另一家店里,冷水镇朱山村的卢女士陪着老母亲在量尺寸:“我妈妈习惯穿定制的衣服,市面上买的现成的反倒穿不惯。我每个季节都会带她来裁缝店,让她自己挑布料,按照以前的风格做。”

  卢女士还告诉记者,原先她不理解老一辈为什么非要定制衣服,后来她在裁缝店里的所见所闻让她对裁缝这个行业心生敬意。有一次,裁缝师傅给母亲量尺寸,“量尺寸时的尺子是歪的,我本来还有点儿担心这样测出的尺寸会不准,但没想到妈妈穿上最后做出来的衣服一试,还挺合身的。”对此,她很是惊讶,“说明师傅真的很有经验,能自动校正手动测量带来的误差。”

  裁缝行业“后继无人”

  今年50岁的曹大姐从事裁缝行业已经20余年了。最初她的店开在菜市场的小弄堂里,后来由于街道拆迁改造,搬到了小商品市场。曹大姐感叹:“以前一条巷弄就有五六家裁缝店,如今整个县城也就剩小商品市场的十几家了。”

  裁缝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那时候裁缝是热门行业,不断会有学徒上门拜师。”如今已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行,整个裁缝店都是曹大姐独自经营,生意好的月份,只有丈夫帮她打打下手。

{page_break}

  造成裁缝行业“后继无人”的现象是多方面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上大学已经不是梦,而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专业的选择大多涌向计算机、旅游等热门专业。面临择业的年轻人虽有意向选择服装行业,但都纷纷涌向成衣店做销售,或选择自主经营。再加上现今互联网开辟出的销售市场,在家动动手指就能选购海量商品,愿意亲自出门“量体裁衣”的人少之又少,以致裁缝行业生意冷淡,裁缝业人才断层的现象越发显著。

  问及顾客的年龄层,曹大姐回答以中老年人为主。不过,近几年有点消费低龄化的趋势,那些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手头没有太多闲钱,对衣服的款式和质感又有一定的追求。时装店的价格太高,批发市场的质量又怕不好,于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裁缝店成了一些人最好的选择。但是这样的年轻人毕竟少数,对于整个裁缝行业的发展不能起到带动作用。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开始追求服装个性化,对于服装定制的细节要求更高。裁缝从业者为此必须提高技能,不断学习时新款式的做法,才能满足顾客需求。曹大姐今年虽然已经50岁了,仍然没有停止学习的步伐。一间不大的店铺内除了摆放着各种布料和衣服,还有一台电脑。空闲时间,她就会上网浏览一下最新的流行元素,学习不同款式衣服的做法。

  不过曹大姐坦言,随着年龄的增大,她的眼睛开始老花了,对着缝纫机看久了就会累,每天从早晨八点赶工到凌晨一两点,收入也只够维持生计。

  通过对各个店的寻访,记者发现,裁缝店生意不景气不是个案。一般个人一天能做一两件夏装,冬装一天则只能做一件。一块布料经过裁剪、缝补到熨烫,才能完成华丽的转变。顾客从下单到取衣大约要间隔一个星期时间。加工过程的复杂、现今裁缝老龄化、此行业后继无人等问题都在冲击着这个逐渐没落的行业。

  “自己扯布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少了,活少了,赚不了钱,现在年纪大了,也干不了别的。”听了曹大姐这番话,我们不禁会问,扯布做衣裳,平民裁缝会成最后一代吗?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