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意符号,其中融入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尤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妇女们凭借着聪慧的头脑、灵巧的手指,以及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力,制作出鲜艳夺目、多姿多彩的服饰。
彝族、白族、傣族、哈尼族、苗族、基诺族、壮族、阿昌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佤族、蒙古族、怒族、藏族、布朗族、德昂族、景颇族、瑶族、独龙族……21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服饰不仅制作精细,所保留的历史文化形态也较为完整;不仅款式千姿百态,色泽五彩缤纷,其制作工艺也有很大差异,堪称民族民间艺术的宝库。
8月22日,“绣罗云裳——海派旗袍与云南服饰展”将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汇萃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旗袍、沪上名媛旗袍37件,云南省博物馆藏民族服饰62件,上海旗袍高级定制中心上海庄容、瀚艺等服装公司提供的当代精品旗袍36件,著名设计师凌雅丽、萧菲等设计师的创意旗袍作品5件,云南本土民族服装品牌孔雀窝精品服装7件。
据省博物馆法人代表、主持工作副馆长戴宗品介绍,本次展览突出了山与海的对话,形成了时尚与传统的碰撞,尤其是让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时尚相融合、让古老文化焕发出时尚的魅力,进一步挖掘、提炼云南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是云南省博物馆进行的探索和尝试。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展览结束后,省博物馆还将收藏上海庄容服饰有限公司制作的精美旗袍一件。由云南本土民族服装品牌孔雀窝提供的精品服装,有好几件“舞蹈女神”杨丽萍都曾经穿过。
民国初,人们开始领悟和欣赏“曲线美”,中西文化融汇,传统与时尚的交锋,给服饰带来了一种空前的新气象。
20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中国妇女最时髦的服装。旗袍的形式进一步受到西方立体服饰造型的影响,开始向立体结构造型转化。
25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绚丽多彩,图案纹饰花样繁多的面貌,其制作工艺差异很大,各有千秋,堪称民间工艺的宝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