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嘿客模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定位与实际运营存在偏差,如果定位为便利店,嘿客并不具备便利店的基本功能;如果作为快递自提点,嘿客则没有存在的必要。
8月20日上午十点,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香江北路上的一家顺丰“嘿客”店内,店员们早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家店是顺丰的,里面能收发快递,好像也能买东西。”在旁边乘凉的一位老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这位老人的记忆中,眼前这家“嘿客”店已经营业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至今他都没有进去过,所知道的东西也都是听邻居们讲的。
法治周末记者随后走进店内发现,在大约40平方米左右的店面内,柜台前堆放着许多快递,四周墙上贴满了各色商品的宣传海报,而部分橱柜上则摆放着一些月饼、茶叶、红酒等商品,不过相比于一般超市而言,商品种类显得非常有限。
很快,店内一位服务员便迎了上来,开始向以顾客身份造访的法治周末记者介绍店内商品。
“我们这里有很多平时你买不到的商品。”该服务员称,但当法治周末记者追问究竟是哪些“买不到的商品”时,对方却岔开了话题。
而对于店内商品是否具有价格优势的问题,该服务员则称,大部分商品价格都和超市价格近似。
此前曾传闻“嘿客”店内的商品只作为展品而不允许购买,但法治周末记者发现,现在很多店内商品已经可以直接提走,但所有商品都需要从网上下单。
“既然顺丰是做物流起家,那么在‘嘿客’店内买东西是否就可以免费送货到家了?”面对这一问题,该服务员表示可以送货,但需要达到一定消费标准。
“比如有些商品达到99元标准即可送货上门,有些则需要更高,不然还需要顾客支付10元运费。”店内另一位服务员插话道。
此外,法治周末记者还注意到,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曾经有多位当地居民拿物品到店内寄送,但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任何商品。
顾客到店还需再从网上下单、商品种类不够丰富、价格上没有明显优势、免费配送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在众多消费者眼中,这些因素综合下来,“嘿客”给他们带来的消费体验其实并不好,甚至因此被视为是一种“四不像”。
顺丰公共事务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当前部分“嘿客”门店逐渐升级为“顺丰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但对于升级后的“顺丰家”究竟有哪些业务上的优化,对方却并未予以进一步说明。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