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会员专区 > 奢侈品的集体“感冒”怎么治?

奢侈品的集体“感冒”怎么治?

作为消费者的你,是不是也要像想象中焦头烂额的奢侈品品牌高层一样,脑中描摹出一幅“狼来了”并且呼啸奔腾而过、碾压你内心的图景?

  在欧元和日元一路走低时,“中国大妈”是如何气势如虹、横扫欧洲、日本等地的奢侈品店。而今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在兑换外币时已不复再有那么显著的优势,这样一来,中国游客的海外消费热情像是遭到兜头冷水,甚至海淘和代购也受到影响。也难怪,淘宝上那些生意红火了很久的代购店,看到人民币连续贬值的消息不是大喊“心要崩溃了”,就是呼吁“小伙伴们赶紧囤货”,否则,等消费者清楚明白地计算出同样的东西以后要多付多少人民币,说不定就把钱包捂得更严实了。

  从2.7%(Hugo Boss 集团)到5.5%(菲拉格慕集团)——不是增幅,而是一连串股价下跌的数字,来自欧美各奢侈品上市公司。

  这被视作人民币一个“喷嚏”后奢侈品的集体“感冒”:8月11日、12日人民币连续两天贬值后,这样的跌势在中国市场占销售额比重较大的奢侈品公司尤其显著。中招名单则除了上文提及的之外,从LVMH 集团、开云集团(Gucci 母公司)、历峰集团到爱马仕、Tod’s、Swatch,躺枪一大片。

  而股价下跌只是蝴蝶翅膀振动后掀起的第一场龙卷风,或者说,是最可望可即的那场。接踵而至、需要各大奢侈品集团积极应对的,是价格体系面临的挑战——这也许不是普通消费者一眼便能看透的,但与股价相比,又与你我的消费行为更加息息相关——就在半年前,香奈儿发起“欧洲提价、中国降价”的全球协调定价策略,带动大批奢侈品品牌迅速跟进,Gucci、Prada纷纷展开力度空前的调价或促销,直到连化妆品也投身到这场不遗余力缩小中国与全球市场价差的运动中时,人民币却猝不及防来了个贬值,简直只有一朝回到解放前可堪形容。难道降下来的价格还没坐实捂热,这下又要重新调回去吗?

  事实上,有三个不那么让人愉快的消息,确确实实是由这个“喷嚏”引起的,这毫不夸张。

  首当其冲就是白费功夫的调价,这个无需赘述,而令大牌们财务报表不好看的因素还不止股价。它们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按惯例是换算成美元、欧元结算,人民币贬值后,同等数量的金额只能兑换更少美元和欧元,相当于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变相下降。

  但这些坏消息又是否足以构成“狼”的体量和破坏性呢?答案又实在未必。

  大概是一众大牌前赴后继、发起抹平价差的举动太不遗余力,以至于很多人产生错觉:价差的鸿沟已被填平。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奢侈品在国外仍然坐拥较明显的价格竞争力。国内某电商平台号称“全国最低价”1980元的某大牌包款,在欧洲却只需三分之一都不到的价格——折合人民币仅600多元,这不是旧闻,恰恰是大牌调价后还真实存在的新鲜事。所以,觉得境外购物已划不来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是否会略感安慰?

  再者,专注于“买买买”的剁手一族,恐怕对货币汇率常识上心不多。此次人民币贬值虽接近2%,但在汇率领域,这只算得上一个微末的贬值幅度。在多家投行和分析人士看来,只有“10%以上,包括 10%”的幅度才会使中国消费发生像杠杆效应那样明显的变化。

  话还要说回来,中国市场的诡谲多变,奢侈品品牌也不是头一回见识了。2013年以来,反腐引发的送礼需求急跌,让大牌们销售增速与开店速度双双放缓,转而力推无logo商品,其影响至今犹存。所以,世上没有只吃肉却不挨打的贼,“奢侈品曾经在中国市场攫取多少利益,可能也会为当前中国市场付出多少代价。”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