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企业资讯 > 制革厂技术管理的影响力

制革厂技术管理的影响力

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是制革厂管理的两大系统工程,两者同等重要,技术不到位,产品没有竞争力,管理不到位,企业运营有问题。

  制革厂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同等重要。制革厂技术的优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之一。鉴于此,对那些与制革技术相关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控管是相当重要的,即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技术管理。本文不涉及具体的工艺配方。

  作者从3个层面对制革厂的技术管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于外部技术的管理 (management of exterior technology)

  我们知道,一个制革厂本身的技术是十分有限的,寻求和吸取外部技术是技术管理的首要工作。这项工作影响着制革厂的视野、格局和发展。但凡有一定影响和盈利前景良好的制革厂,在此点都下过不少功夫。在此须强调1点:寻求和吸取外部技术必须以合理合法为前提。

  指定专人负责外部技术管理工作,在组织架构上确保此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于此负责人员需明确其3个基本的工作职责:①联络职责---对外联络的窗口;②整理或梳理职责---对外部所寻求和吸取到的技术进行整理、归类、鉴别和筛选,并进行及时准确存档;③配合职责---配合制革厂内部对所寻求和吸取到的先进有用的技术进行“嫁接”和技术转移。

  选择好寻求和吸取外部技术的对象

  寻求和吸取外部技术的对象很多,此点牵涉到技术实力、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等,可依相关合约、法规办理。这里强调的是选择正确的对象,对象选择正确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选择同行中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和一定实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化料供应商、制革厂、大专院校,或其它专业科研机构等。

  关于技术的内部消化、吸收和沉淀 (interior digestion、absorption and deposition of technology)

  技术的内部消化、吸收 (interior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technology)

  无论是外部寻求、吸取到的技术,还是内部技术人员创造出的技术,都需要制革厂内部真正的消化和吸收,进而才可能转化为产品和最终产生效益。这种所谓的消化和吸收大抵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小批量的实验→中试生产→大批量的试生产→大批量生产中修正完善→周而复始,不断满足客户的更高需求。转化成客户满意产品的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将内外部技术不断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透过技术人员不断修正和完善,最后技术变得稳定和成熟起来。

  生产技术的稳定和成熟得益于很多人的努力:包括对外技术联络人员的努力,包括内部技术人员的消化和吸收,还包括第1线员工忠实的执行每道工序的技术标准和操作细节,三者缺一不可。

  接下来有人不禁要问:内、外部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都做好了,工艺技术也相对稳定成熟了,企业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下面将进一步谈谈技术的转移和沉淀这个话题。

  技术的内部沉淀 (interior deposition of technology)

  我们业内很多企业在外部技术引进以及内外部技术消化、吸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做得不错。但是,最终因人、事、物、市场等慢慢变化而走向衰退。究其原因,很多企业往往还忽视了一个环节,那就是工艺技术的转移、扎根和沉淀。此处提到的“沉淀”笔者的理解是:为防止个人的技术、经验迁徙和变形,而进一步采取措施将个人的技术和经验转化为公司的技术和经验的过程,即为“沉淀”。具体来讲就是将个人的技术和经验书面化、标准化、文件化,在全厂公开推广和普及,最终变得不再神秘,变成几乎人人皆知,从而使这种技术和经验扎根于全厂人员的心中。反之,就会出现好多企业曾面临过的景象一样:某某工程师在时,企业技术稳定,产品质量优良,好像连普通技术员看上去都飘飘然懂极了的样子;工程师一离开后,企业技术逐步迁徙和变形,最后变得面目全非......这就是典型的缺少技术“沉淀”!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技术转移和技术“沉淀”这个工作呢?根据亲身经历和成功体会简述如下:

  ①、仿照ISO-9000 :2000版第3阶、第4阶文件模式,由专人负责将工程师的主要工序的技术书面化、标准化、文件化。即工作中做到“说你所写,写你所做,做你所说,说写做一致”。撰写出相应的《***工序操作标准》或《***工序作业指导书》,及相应的记录表单如《辘轮涂饰参数记录表》等。这些标准或指导书应涵盖以下参数:客户别(CUSTOMER),皮料名称(ARTICLE),颜色别(COLOUR),蓝湿皮(WET BLUE),化料(CHEMICALS),百分用量(PER CENT),时间(TIME),酸碱度(PH值),温度(TEMPERATURE),喷涂用量(g/SF)等等。

  ②、将以上这些书面资料分门别类,归档存盘。实际运行中修正亦同,每次将修正数据及修正后的效果备注清楚,以利后续存查和比对改进。

  ③、团队学习:将工程师或相关技术员的主要工序的技术书面化、标准化、文件化后,即着力在全厂公开推广和普及,最终使技术变得不再神秘,变成几乎人人皆知,从而使这些技术和经验扎根于全厂人员的心中。最终实现将个人的技术和经验转化为公司的技术和经验,即实现技术的转移、扎根和“沉淀”。

  此项工作需要企业高阶领导进行协调和部署,只要下决心动真格的,就一定可做好这项一劳永逸的工作。有理由相信,不出3年功夫,一个企业将会出现初步的技术“沉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的果实将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企业真正有用的财富!

  关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technical alter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任何所谓的稳定和成熟技术都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一定的时空,相对一定的客户,相对一定的市场而言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技术是需要根据时空、客户、市场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这就牵涉到技术管理的最高境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不是光喊口号。真正要做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件很难的事情,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经营层领导要花重点精力督办的大事。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它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具体操作,不能一概而论:或可完全依靠外界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或与外界合作进行之;或完全依靠企业自身进行之,这种最可取......

  针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个话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成立专责小组

  指定专人负责此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在组织架构上予以保障。通常此工作由制革厂研发科或技术科、实验室这一类的部门担当。此小组成员除涵盖资深制革技术人员、普通技术人员外,还应涵盖1名资深财会人员。另外,从性格上来讲,小组成员需性格内向者和性格外向者兼有,完美主义者和谨慎保守主义者兼有。

  建立重奖激励机制

  拟定1个重奖激励方案,重奖这些技术改造、创新的有功人员和有功团队。在薪酬政策上对这些人员予以一定的倾斜,最大限度的激励这些技术改造、创新人员,具体如包括工资、福利、培训深造机会、晋升机会、荣誉奖章等等。1个好的激励机制会在员工心中转化成为1个美好的愿景。人们内心是非常渴望实现美好愿景的。这就会促使大家不惜心血和汗水自愿地去开发潜能,最终就一定会达成目标---即实现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成功。试想顶着荣誉和怀揣美好愿景去工作,又有什么做不到呢?!

  建立预算体系和事后核算体系

  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开始前,拟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案》时,就应包含1个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预算方案》。制定这个《预算方案》是为了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改造和盲目的创新,也是为了防止到头来无功而返、白干一场。正如古训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方案》执行完成后,检讨之前的《预算方案》,找出差异。然后对达成的改造和创新成果进行尽可能的量化和绩效评估,进行相应的《绩效核算结案报告》。实行《绩效核算结案报告》是为了客观准确的评价绩效,检讨技术改造和创新的成败,以利于今后把下一个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做得更好、更完善。

  综上所述,对于制革厂的技术管理,笔者从3个层面进行了论述:1是从外部技术的管理上着眼论述,这是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外在动力;2是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沉淀”方面进行论述,这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内在动力;3是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这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论述,这是增加制革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实现制革厂可持续发展和永续经营的关键。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