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外汇走势 >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降息次数多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降息次数多

波动性体系变化正在发生,是全球经济衰退和熊市的预兆。在囚徒困境中,全球央行们已经设置了历史上最具波动性的交易。

  在2008年崩溃之后,全球经济并没有去杆杠化,反而加倍增加了杠杆性——自2007年以来,全球负债额已经增加了40%。全球经济增长率正在降低,世界银行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期从3%下调至2.5%,而诸如巴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正举步维艰。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货币储备总额已经从2014年曾达到的顶峰下滑超过1万亿美元,这主要是因为各国央行们都出售了美元以抵消资金外流和大宗商品价格下滑造成的不利影响。

  先发制人型央行举措与之不同,它指的是尽管市场可能看起来还很健康,波动性还处于低水平,但是央行预期到未来金融压力而采取货币措施以避免市场发生崩盘。在先发制人消除风险的过程中,决策者们依赖于更快的市场数据的变化,而不是依赖较慢的基础性经济数据。虽然出于好意,但是先发制人型举措已经通过人为地压制波动性并且鼓励道德风险蔓延在各大市场激发了危险的自反性。央行们把“已知的未知风险”换成“未知的未知风险”,造成了危险反馈回路这一隐患。

  上一次世界经济经历储备如此大幅下滑的时候正是2008年经济崩溃前夕。尽管这三十年来跨资产波动性正从最低水平向上攀升,但是市场仍因“央行们将支撑资产价格”这样的预期而洋洋得意。

  随着全球各国央行在无休止的法定货币贬值循环中激烈竞争着,经济末日的时钟正一点点逼近敲响午夜的钟声。波动性体系变化和新兴市场危机的火焰点燃了“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小幅上调”这一单纯的预期,但是这样的预期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对于这种象征性地减少流动性的做法,全球市场作出的消极反应很显著。

  各国央行们害怕且不愿意正常化货币政策,但是各资产类别呈现出的人造高估值并不能在全球经济缺乏根本性增长的情况下无限期维持下去。这样一来,央行们就被困在了自己设计的牢笼中,而世界人民也跟着被困。当大家都意识到自己信任其能消除风险的这些机构实际上是这些风险的源头时,下一轮大崩盘将发生。真相是全球央行无法在“不引起系统彻底崩溃” 前提下取消非比寻常的货币政策,但是它们等的时间越长,它们自己的可信度就越危险,不可避免的经济崩溃将更严重。

  在囚徒困境中,全球央行们已经设置了历史上最具波动性的交易。

  先发制人战争描述的是在已被察觉的威胁成为现实前采用暴力举措将其消除。自2012年以来,美联储就一直致力于打击金融风险的先发制人战争,而其他央行则被迫效仿参与了贬值货币的自我强化循环过程以及“囚徒困境”这一疯狂游戏。这种非正式但极易被观察到的政策会造成“使个人收益风险社会化”这一无意识后果,并且给全球经济带来更深层的影子风险。

  先发制人型中央银行举措是一个与“央行卖权”这一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概念。

  传统“央行卖权”观点指的是央行在危机爆发时而非其爆发前采取措施予以应对。1987年、1988年、2007年至2008年下调利率以及第一轮、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都是对经济数据疲软、金融压力激增、信贷和股市连续大幅亏损等的回应。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