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经销商日子都不好过,他们的“痛处”到底在哪?
“现在生意很不好做,你看,这些都是上一季库存的服装,如果10月份还不能处理掉,基本就要压箱底压一年了”,上海一家民营服装厂的投资人李浩指着堆积如山的黑色袋子对记者说道。这些袋子里,装着的都是春秋两季没有卖出去的库存衣服,包括T恤、创意衫和夹克等。
记者随机打开其中一个袋子,印有各种调侃和时髦网络语言的创意短袖衫令人忍俊不禁,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应该热销的服装,居然成为严重积压的库存。
李浩的商铺位于上海最大的服装批发零售的黄金区域七浦路,这里也是李浩赚到第一桶金的地方。15年前,刚满24岁的李浩带着未婚妻子来到上海打工,靠给七浦路几家大型商场做保安维持生计。
但李浩自认为强于其他保安的地方,在于会多“想”。闲时,当别的保安都聚在一起瞎聊玩手机时,李浩逐渐和几家大商铺老板搭上了关系。在这些“过来人”的引导下,李浩逐渐学会了各种经营的门路和渠道。
学到生意经的李浩四处筹钱买下了当时七浦路上几个沿街的铺位。2007年年底,适逢上海对七浦路整体改造,新建了好几栋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并对沿街商铺进行了安置。用李浩自己的话来说,“从此也算有脸面的人了,不用再扯嗓子吆喝”。
七浦路刚改造完的几年正值零售业的黄金期,也是李浩事业发展最快的时间段。从管理部门置换来两个购物中心里的店面之外,还购买了两个旺铺。随 后,自己经营其中一家,另外出租的三家店面,年租金平均能到40~50万元。“每年光靠租金就能收入200万元左右,这还不算由自己经营的面积最大的旺 铺,加上和朋友一起投资的其他生意,资产每年都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加”。
“如果一直这么下去,那就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故事,可惜现实很残酷”,李浩说,改造后的七浦路又经历了5年多辉煌,从 2013年开始,随着网购对零售市场的冲击日益加大,他将店铺相继出售,剩下的一个基本用来装点门面,大部分业务都转向批发和网上销售,经营压力和几年前 比大了很多。
今年,由于临近著名的苏州河,受到上海对苏河湾整体开发的影响,七浦路周边居民区都被拆迁殆尽。成片的残垣断壁和不时驶过的土方车,让曾经人声 鼎沸的七浦路雪上加霜。李浩拿出自己的账册对记者说,有时候实体店一天的营业额才5000多元,“这个数字搁几年前,一天赚个3~5万元是很正常的,现在 低了不是一点点”。
如果将李浩看做小企业主的代表,那么,他的供货商王锡麒就是典型加工制造业的代表了。在李浩的介绍下,记者来到了王锡麒在浙江的服装厂。
记者在厂里看到,大部分生产线都处在关闭状态。王锡麒告诉记者,这个厂子是2000年左右造起来的,生意最好的时候还能帮一些海外一线品牌做代 加工。从2006年~2007年开始,王锡麒明显感到了“某种异样”,“那时候大部分客户订单还是李浩这样的销售商,不过已经开始有网店的店主过来拿货。 当时都是把生产下来的一些尾单处理给他们,因为谁都不会把网店作为主要订单来源”。
到2011年,变化更加明显。“实体店来拿货的量直线下降,直接影响了厂里的开工率。而像之前这些网店的提货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但网店多以跑量为主,上限都不会太高”。
即便如此,王锡麒依然将网店看成了厂子能坚持下去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不但保证网店的货源,甚至还会帮一些大型网店做生产”。
今年,王锡麒正在考虑转型。“不转肯定不行,因为生意不好,工人也不好招,工钱又贵,照现在这样的情形下去,估计只会越来越难做,只能看看有什么别的路子可以走。”
王锡麒打算在公司里成立一家传媒部门,专门宣传包装公司的服装。“我研究了网上那些卖得好的网店,有些款式我看看真的是很普通,料子看起来也不 怎么样,但就是卖得很好,原因就是包装得好,模特找得很漂亮,照片拍得很好,衣服的文字描述也写得跟天仙一样。我觉得现在做服装,已经不能光光只注重款 式、面料了,宣传、策划很重要。”
记者离开的时候,王锡麒正在和下属谈论筹备新部门的事宜。在王锡麒的计划里,如果新部门发展得好,在为自己产品做好包装的同时,还有可能替别的服装企业做设计,“或许,这也是个新的增长点哦“,王锡麒笑着对记者说道。
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存在单笔额度小、时间急、频率高、期限短的特点,导致了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具有边际成本较高。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