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季度GDP实际同比6.9%,较2季度小幅走低。从固投、水泥粗钢产量、社消、商品贸易盈余等支出法替代指标看,3季度固定资本形成总体上仍然低迷,消费需求大体稳定,外部需求进一步走弱。此外,受股市汇市动荡和悲观预期影响,3季度经济增长可能还受到了存货去化的额外冲击。
9月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进一步提高至26.9%,比8月提高1个百分点。三季度公共财政支出比二季度提高近10个百分点,合并考虑政府性基金支出,政府性支出增速已经恢复到2014年上半年的水平。总体上财政仍然比较积极。债务置换和通过国开行安排的支出在加快,但PPP模式仍然推广困难。
考虑到外部需求暂难改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继续压制制造业投资,商品房销售回升对开发投资的传导不畅并且销售回升本身难以持续,预计经济增速仍存在调整压力。
9、10月份以来,农产品价格出现快速下行。主要粮食产品中,玉米价格下行17%左右,小麦价格下跌近5%。总体上国内粮食价格已经进入长期下降通道,再加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基本完成,这将在未来几年大幅拉低CPI的中枢水平。
粮价下行,生猪价格回落,劳动力市场松弛,CPI中家庭服务与加工维修服务价格逐步下行,使得总体上通货膨胀压力消退,通货紧缩风险逐步抬头。
近期高频经济数据中,10月以来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同比增速继续下行,螺纹钢价格下行速度放缓,季节性影响下的水泥价格基本稳定。
30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绝对值仍然稳定在较高水平。受高库存和房地产企业转型的影响,房地产投资仍在下滑过程中,测算9月当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为-2.8%。
10月上旬流通领域生产资料价格基本稳定。
受美联储推迟加息的刺激,10月初商品期货也略有反弹,但整体反弹力度较弱。月初至今,南华贵金属指数反弹4%左右,能化、工业金属、农产品期货价格基本持平。
全球需求不振,工业增速下滑仍然对工业品期货价格有较大压制。三季度,中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比二季度继续下滑0.4个百分点。中国需求下滑通过国际贸易逐步传导,部分东南亚国家也在受到中国内需疲弱的负面影响。
2014年,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对中国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5%,25%和20%。过去十年间,亚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增速在20%左右。今年8、9月份,台湾、韩国、日本对中国出口同比分别为-20.5%,-5.1%和-4.6%。
总体上,大宗商品仍然面临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困局,部分企业减产对此的改善程度有限,大宗商品仍将处于弱势格局。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