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趋势表明,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背景下,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曾主要寄希望的出口市场多元化,因与“一带一路”等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产业形成日益激烈的竞争关系,正在逐渐收窄。对中国外贸行业来说,借助技术及产品升级实现路径突围,不断提高自身技术的领先性,其倒逼之势已经形成。
近日,中国公布的最新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9月同比下降8.8%。一系列迹象表明,外贸稳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除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协商中的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等新型贸易体系框架将会带来的冲击外,在WTO组织框架内部,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亦正呈现出加速蔓延趋势,并对中国得出口企业产生了冲击。
从影响幅度看,以外贸大市深圳9月发布的针对多家企业的调查结果为例:约34.6%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就规模总数而言,2014年WTO成员共提交2239件TBT通报,除美国通报同比增长74%外,中东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等新兴国家,成为数量增加最多的地区。
广义来看,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echnicalBarrierstoTrade,TBT)》及《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AgreementontheApplicationof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easures,SPS)》所管辖的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这些措施通常以维护国家安全、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环境、质量等为理由,通过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的方式加以实施,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产品出口国而言,适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助于提高其技术水平及产品优势。但因其不违背WTO组织非歧视性、公平贸易及透明度原则,具有较多操作空间,作为贸易壁垒更具隐蔽性,出口企业应对的难度亦将成倍增加。
“技术性贸易措施已成为继汇率之后影响我国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因素,我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综合应对亟待加强。”中国检验检疫学会会长魏传忠如此预警。
所谓综合应对,除在WTO框架内通过规则化解争端外,学界指出,企业的解决思路主要有三:
一、提高自身产品科技水平以超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二、主动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三、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除欧盟及美日等国贸易外,重视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市场。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因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这一障碍不同程度的影响,2014年中国出口贸易直接损失755.2亿美元,同比增加93.2亿美元,占同期出口额的3.2%。一旦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企业的损失主要表现为“丧失订单”,其次是“降级处理”,其他损失形式还包括退回货物、口岸处理等。
以行业划分,受影响较大的产品是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纺织鞋帽、玩具家具、橡塑皮革等。
除反倾销及退证查询外,国外主要的TBT手段有两种:一是设立严格、繁复的技术标准;二是出台进口限制规定。例如印尼国会在2014年通过的《新贸易法》就允许政府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出口。以此为由,印尼先是限制大量进口合金钢,而从明年开始,所有进口至印尼的手机亦须配有其国产零部件。
按地域划分,广东、浙江、山东、天津、江苏等中国外贸出口大省“纷纷中招”。其中出口总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广东,因2014年四成企业受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237.3亿美元,成为损失最严重的省份。
针对这一波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楚认为有几个新特:
一是此次贸易保护主义潮流中,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尤其以技术、专利和绿色环保壁垒为主;
二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明显增加。各主要经济体都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企图依靠资本和关键技术,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
三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一些新兴国家从保护本国产业出发也开始设置技术贸易壁垒。
随着中国自身劳动力、资源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它们过去的工业品主要是依靠进口,现在则变为加工出口国。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势必会制定一些比较高的技术标准、法规,反过来限制中国产品进口。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