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温岭的传统产业,制鞋业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在经过早些年的快速发展后,这些年,温岭的鞋企仿佛进入了懈怠期,订单难接、利润薄,陷入了“品质不高”的印象里。尤其是这两年,温岭鞋在出口市场上的成绩一直在走“平衡木”,让人以为温岭制鞋业已经“老”去。而事实并非如此,温岭仍有不少鞋企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今起,推出《奔跑吧!温岭鞋》系列报道,看看温岭鞋企如何在逆势中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奔跑在成长的路上。
从非洲卖到日本,从小店卖到专卖店
一休鞋业的市场阶梯战
“今年出口形势不好,出口订单少了很多。”“客户都不敢下大订单了,温岭出口企业要做好‘御寒’准备。”……这是今年温岭一些企业家和记者聊天时说出的话,对于今年的外贸出口形势,大家都处于忐忑的状态。事实也的确如此,今年前三季度温岭外贸出口额下降了1.52%,作为温岭的出口主力,温岭鞋的出口额仅增长1.92%。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在位于大溪的台州一休鞋业有限公司身上。一休鞋业的生产车间里依旧热火朝天,订单也已排到了明年夏季,就在这段时间,还陆陆续续为日本的客户发出了七八万双运动鞋。是什么让一休鞋业在此时能够逆流而上呢?记者走进了这家企业。
一休鞋业的产品展示厅
员工用上了新车床
员工正在检测鞋子
车间里,工人忙碌着
只要在操作板上输入程序,设备就能自动工作
{page_break}
规范生产,欧洲客户竖起大拇指
还未见到一休鞋业的董事长叶国伟,记者第一时间先赶到了生产车间。
没有想象中鞋企的凌乱,一休鞋业的生产车间井然有序。“我们的订单中,欧美和日本的客户占了一大半,他们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颇高,也促使我们规范了生产车间。”企业总经理阮正才说,一休鞋业是大溪镇第一批通过台州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验收的企业,去年他们专门花费20余万元,在厂房内设置了新的货架。“之前,货物堆放比较凌乱,有些甚至阻碍了消防通道,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而现在,所有货物在货架上整齐排列,不仅更安全,整个生产车间也更整洁了。”
这几年,一休还投入了不少资金在设备革新上。“这是新配的冲裁机床,以前的旧设备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系数不高,皮带都露在外面了。新设备不仅安全,生产速度也快了很多。”阮正才带着记者参观生产车间,一一指着新换上的设备说,“还有这台全自动花样机,在针车时,只要输入花样,就能自动完成图形。”只见坐在设备前的工人手拿程序操作板,快速地输入需要的线条图案,按下确定键后,随着飞速的“嗒嗒”声,这台全自动花样机很快就把图案如实地“反映”在了布料上。
“我们当时一下子购入了6台全自动花样机,一台能赶上四五台旧设备的效率,而且针距长度、转弯弧度等细节都很精准。”阮正才说,他们还购入了10台自动切线机,能帮助减少30%的人工。
经过规范和升级后的车间,得到了客户的肯定。“之前有欧洲客户来到我们厂房参观,还竖起了大拇指。”阮正才告诉记者。
走进非洲市场,与他人低价竞争
在众多企业都在为外贸订单忧愁时,一休鞋业却没有那么多烦恼。“至少今年一休的订单还是很好的,任务已经超额完成,还有不少订单因为来不及,只能外发加工。上个月15日至21日,我们就接待了四批客户。”阮正才说。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在董事长叶国伟看来,主要还是因为一休在布局市场时,随着市场的转变不断自我提升后所带来的竞争力。
“我们刚开始做运动鞋时,主要市场不是在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而是追求低价的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叶国伟说。
虽然一休鞋业成立于1997年,但真正专注做运动鞋却是在2000年之后。当时,福建地区运动鞋产业链已经形成,在市场上比较知名。大溪有些鞋企也开始在运动鞋市场风生水起,一休就是那时开始生产运动鞋的。
叶国伟告诉记者,一休的鞋子刚开始走进非洲时,主力市场是在尼日利亚、乌干达等国家,对鞋子质量要求不高,只要价格低廉就行。“那时我们的鞋子主要卖给在非洲卖鞋子的人,类似于卖给批发市场,鞋子的档次也比较低。”
“很多人都把非洲当成新兴市场,但事实上,在2000年,温岭鞋在非洲的竞争就很激烈了。”叶国伟说,因为主要的竞争在价格上,所以在质量和设计等方面要求就来得低一些,门槛低,温岭很多鞋厂都开始进入非洲市场,使得非洲市场越来越难做,利润也越做越小。
卖入南非超市,产品开发变得成熟
在非洲市场打拼了四五年的一休鞋业,在一次偶然中抓住了送上门的机会,把市场的重心转到了南非市场。叶国伟说:“不要以为南非市场和非洲的其他国家一样只讲究价格,他们的要求比中东等市场要更高一些。”
也是在南非市场,叶国伟把一休的鞋子从普通小店卖进了超市。卖进超市的鞋和普通小店的鞋要求自然不同。就是在和客户的沟通与企业的不断调整中,一休鞋业走上了新的台阶。
“一般我们都是接了订单后,设计款式,等客户确认通过后才开始生产,这样一来,对我们的研发能力就提出了要求。”叶国伟说,为了和这家超市保持合作关系,一休的鞋子在用料和款式上都不断进行着更新,研发能力也随之提高。“虽然我们自生产运动鞋以来一直都很注重鞋样,但最初这些鞋样很少自己开发,基本都是去福建等地购买过来,然后仿着生产的。但这种方式在这时候是行不通的,我们自己必须有能力开发新的鞋样。”
于是,一休鞋业开始尝试自主研发。“刚开始时客户提供配色图,我们自己开发款式。后来,研发技术越来越成熟。鞋子走进超市后,单价也随着提高,原来每双只能卖到1美元~2美元,出口到南非时已经能卖到2美元~3美元。如今,我们公司有一支由20多人组成的专业的研发团队,每年都会推出600款~800款的鞋样,供客户选择。”
{page_break}
专卖店伸来橄榄枝,市场倒逼企业成长
如果说,和南非客户的合作,带来的是一休鞋业研发能力的成熟,那么和东南亚等客户的合作,带来的则是品质的更上一层楼。
“出口到东南亚的鞋子价格比在南非时要更高一些,因为他们对鞋子的材料、生产工艺、细节都更讲究一些。”2008年,一休鞋业凭借着价格优势吸引到了东南亚的客户,而且还有了新的变化——从超市卖进了专卖店。
“专卖店对产品的品质和细节都有很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前我们在刷胶时刷高1毫米、2毫米是不会在意的,但他们不行,一定要做到很精细。所以,我们在生产时只能跟着他们的要求迅速改正过来。”因为客户对鞋子的物理性能比较看重,一休鞋业还专门在厂里建了一个检测中心,自己检测符合标准后,才敢把产品发出去。
“没有检测中心之前,鞋子都是客户抽检的,那时候我们都会提心吊胆,就怕抽检时出现问题。”叶国伟说,“有一次发货时,因为集装箱内温度高,导致鞋子开胶,被客户抽检出来。”
有了自己的检测中心后,这样的情况已经鲜有发生,客户满意度大大提高。“我们刚开始购入的是拉力检测设备,后来设备越买越多,耐磨、老化、色牢度、耐折等多项性能我们都能自主检测。”叶国伟说,“现在我们已经习惯对每批鞋子和原材料都进行检测。”
在检测中心建立、鞋子品质提高的当年,一休鞋业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去年,欧美的订单占30%左右,今年已经提到了50%以上,而且这两年我们还开发了日本市场。”说起日本市场,叶国伟觉得这又是一个市场倒逼企业进步的故事。“日本客户比东南亚客户更讲究,我们和他们合作之前,对方几乎每个月都会来我们厂里考察,对于材料质量、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物品摆放等各个方面一一列出不足,要求我们改进。考察了一年,才开始给我们下订单,从最初的一两万双,到现在的一年几十万双,和他们的合作带来的不仅是订单的增长,更多的是产品品质的提高。”
叶国伟总结一休鞋业走过来的这么多年时说:“就是市场逼着企业成长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循环,市场要求提高,企业生产要求跟着提高;生产品质的提高又为企业带来了更高要求的市场、更多的订单。”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