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11”,线上堪称是一片硝烟四起的战场,线下反而让沈阳太原街商圈的十一家商场破天荒的结成战略联盟,联手迎战线上的冲击。
此次“双十一”以前所未有的优惠力度回馈消费者,让消费者感受到与网络电商有竞争优势的价位,以及网络电商所无法实现的购物服务体验,并将发放总计1亿元的巨量红包。我们甚至还看到了万达百货、国美电器等行业巨头的身影。
随着时代变迁给一座城市的商业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物质生活匮乏的80年代,太原街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医疗器械、大型百货商场于此时初见规模。“先到中兴,后逛联营”成为一句无形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百货商场式”商业成为当时最为鲜明的时代印记,也在先期规划上奠定了太原街的商业格局,这种地块划分,至今仍有迹可循。
从一条土道走过来的太原街,曾经是沈阳人的骄傲。承载着无数商业零售企业与时尚人士之梦的百年老街,从19世纪末沙俄占领时期的西四条街,到20世纪初,日本侵略期间的春日町,再到如今的太原街,这里,曾令无数商业企业趋之若鹜。
1987年,中兴商业大厦的历史性启幕,掀起了太原街最繁华时代的开端。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新世界、百盛、伊势丹、新玛特、万达、美美……多家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驻足于此。从高大齐全的中兴,到新贵专属的新世界,从日式清新的伊势丹,到餐饮娱乐的万达广场,业态涵盖了沈阳各消费阶层。
2010年,金廊沿线各商业综合体相继入市,以及铁西、皇姑、浑南等新兴商圈的快速发展,太原街的客流不断被分流。如果说2009年东舜百货和五洲广场的停业,是由于规划缺陷、销售散乱;
2010年定位高端小众的美美百货是因为水土不服、选址不当等原因所致。那么;2013年日本伊势丹沈阳店和新玛特花季店关闭则真正的透露出这条老牌商街不可回避的下行趋势。
然而,厄运还远不止于此,今年下半年,新世界百货、华联商厦两大零售巨头也相继曝出闭店的消息,这给原本已经四面楚歌的太原街商圈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百年商圈颓势尽显,行业巨头相继折戟,太原街前路几何,成为了摆在所有业内人士及普通消费者面前的一道课题。
太原街商圈长约2.2 公里,宽约1.6 公里,总占地面积约3.52 平方公里,但其核心位置仍是中间步行街的一段。然而就是这一段,也并不连贯。随着中华路的修整及交通规划,道路南北两端的步行街已经无法从地面通行,而是需要从地下通行或绕行。
这样的动线组织,将太原街步行街拦腰截断,同时也造成了南北商业氛围的脱节。除此之外,太原街的交通情况始终不佳,“停车难”成了每一位来到太原街商圈的消费者共同的困扰。
商场的同质化竞争让消费者感到疲惫,去哪个商场购物都有无所谓的感觉。新开的商业项目比较盲目,没有自己独特的定位;老牌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许也是太原街以及沈阳商业地产存在的显著问题。加之近几年,电商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百货店购物中心模式由此开始受到挑战。
2015年1月16日,辽宁最大的民营商业企业—兴隆大家庭商业集团正式亮相太原街,取名为兴隆一百,就是想为沈阳人找回太原街“一百”的老味道,整个一楼设置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副食品商场。售卖形式回归到老副食时代,以手递手的现金交付方式,让副食商品和购买者零距离。努力唤回太原街老记忆和美好情愫。
此外,作为曾经的东北地区单体最大的现代综合购物中心,五洲商业广场盘活工作已经启动,项目改造升级,打造“盛京文化商城”项目。
五洲商业广场(原东舜百货)将变身为24小时书城,其经营模式将与台湾知名的诚品书店类似。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书店、展演、创意文化等为一体的复合式文化商业项目,并将成为东北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商城。
未来的太原街,还应加强商圈内各商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商业街的优势,由商业街的规划效应带动整个商圈的竞争力。差异化经营、树立项目特色,将成为太原街商业项目竞争突破口。不断提升整体品牌质量和运营情况,商业市场发展逐渐趋向规范化、服务化、国际化。不负沈阳“盛京”的美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