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电脑,扑面而来的很可能是天猫今年“双11”的最新战绩——912.17亿元。
那一刻,无论是在阿里天猫“双11”大本营,还是散落在杭州各处大大小小的电商公司,几乎通宵奋战的店小二、客服们揉着惺忪的睡眼从帐篷、睡袋里爬出来,告诉自己:仗打完了。
对手们也纷纷亮出成绩单——京东全天下单量过亿,同比增130%;苏宁全网订单量同比增长358%;国美总交易额同比增418%;网易三季度财报出炉,净利润18.82亿元,同比增长62%。看上去,像是中国所有电商的数字狂欢。
意犹未尽的阿里昨天又宣布,接下来要搞年货节。
有人欢呼,有人喝彩,同样,也有人冷眼相看。
几天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其自媒体频道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猜想,过几天的11月11日仍将纪录迭出,烟花满天,但也可能是‘双11’的最后一战了。”
吴晓波抛出来的话题很炸天,20万+的阅读人群里,63%的人觉得有点道理,19%的人笑他过虑了。
“双11”的这场狂欢,有多少人是主动参战,有多少人是被裹挟其中的?最终,哪些人成了赢家?
和旺盛的消费需求相比,我们的制造业是否也从中赚到了钱?912亿元背后的含金量有多少?
从文人成功转型为商人的吴晓波如今忙得不亦乐乎,写作的同时又卖智能手环,又拍电影,还不忘了为城市新中产阶层指点钱途。可他依然保持了文人多思的习惯,依然操心着制造业的升级问题。
“‘双11’,我们卖的那些个爆款赚不了几个钱。参加活动一来是配合下平台,二来也为自己充个人气。只有马云是纯赚的。”
犹如吴晓波所记得的,“双11”始于2009年。那时,阿里巴巴刚刚推出淘宝商城(天猫的前身),网络购物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到2%,而网购用户刚刚突破1亿。
从一只“马桶盖”,吴晓波点出了制造业的痛。这篇文章不仅在网络间流传,也引起了国家部委的重视。
今年9月,吴晓波又提笔写了篇文章,“中国经济很困难,五年内50%的传统制造企业会破产,很长时间里面,中国的这些制造业的转型走入了一个误区,我认为是被马云同志带到沟里面去了!”
11月8日,吴晓波继续开炮,在 “吴晓波频道”里发了一篇《我们真的还需要“双十一”吗?》。截至记者发稿时,这篇文章的访问量已经轻松越过20万。
吴晓波认为,“光棍节”的互联网启蒙意义已然消失,赶羊式的营销运动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商家在低价血战中,始终没有形成获利模式。双寡头型的平台竞斗日趋恶性化及恶俗化,而集中爆发的物流配送又造成了新的公共危机。
“吴晓波他不懂,怎么可能是最后一个‘双11’呢?人口红利、流量红利会吃尽,也许明年的战绩不会再这么鲜亮,但这样的节日会继续。”杭州一位专营家电的电商告诉记者,对品牌商家来说,无论是主动参加,还是被电商平台裹挟参与集体狂欢,电商发展到今天,谁都没办法踩刹车了。
因为一年之中,不仅有“双11”,还有“618”(京东的周年庆),还有其他各种各样推不掉的活动。
“我们不会缺席。因为竞争对手会参加,如果我退出了‘双11’,那位置就被他占了。”在他看来,“双11”是否真正带来市场增量、利润空间和品牌提升,不是眼下考虑的重点。
对于像他这样的中小企业来讲,配合电商平台是必须走的路。在天猫和京东的“‘二选一’之争”中站好队后,就得听队长的,因为入口和流量都在平台手上。比如他,选择了天猫,日常还得找一些爆款参加“聚划算”的活动。
当然,也有大品牌敢说不。“一个家电大品牌今年5月推了一款智能电视机,卖得还不错,几个月销出了六七千万。厂家就坚决不参与‘双11’活动。”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