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双11购物节”声势浩大、来势汹汹。11月11日零点12分28秒,阿里交易额便突破100亿元,再次让人看到了电商对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
刘刚的遭遇,网购的火爆,折射出以传统百货零售为主的城市商圈正陷入困境。“2014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电商冲击等因素影响,我国零售业遭遇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挑战,目前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日前,在第十三届中国(重庆)商业街区行业年会暨第二届重庆商圈发展峰会(下称“重庆商圈发展峰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国雄忧心忡忡地表示。
近年来,伴随着老商圈的持续扩容和新兴商圈不断出现,全国各大城市中几十万平方米乃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商圈比比皆是。一些人口不到10万的小城镇,也建起了二三十万平方米的商圈。
“这种非常态的发展,导致不少地方商业体严重过剩、出现泡沫。”在日前举行的重庆商圈发展峰会上,有专家谈到当前百货零售业所面临的困境时,如此分析个中原因。
早在今年2月,同策咨询研究部曾发布一份关于35个大中城市商业地产供需情况的监测报告。报告称,沈阳、杭州、成都和长沙等19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远超过1.5平方米的供求均衡标准线,商业地产存在体量过剩的风险。
记者在重庆商圈发展峰会上了解到,由于历史原因,在全国各大城市,各个商圈在规划建设上趋于雷同,几乎都是以传统百货零售卖场为主,缺乏个性和特色,因此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同质化竞争叠加商业体量过剩的风险,情况就变得更加严重了。”黄国雄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正是导致百货零售企业日子普遍不好过、有的甚至生存困难的原因之一。特别是2014年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老百姓购买力减弱,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据艾瑞咨询统计,2011年至2014年,我国网购市场年交易规模从7800多亿元猛增至2.8万亿元;预计2015年,这一数字将比2014年增加40%,达到3.95万亿。
“电商本身不会带来市场规模增长,网络购物规模猛增,就意味着线下市场空间被压缩,这样一来各商圈传统百货零售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唐路元表示。
在重庆百货2015年半年度报告中,管理层则认为,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遭受电商冲击。
“客观地说,来自电商的冲击才是导致商圈百货零售走下坡路的最主要原因,而同质化竞争与商业体量过剩两种因素,则进一步放大了电商的冲击效应。”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教授唐路元认为,电商改变了很多人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习惯,使得实体店不幸沦为越来越多网购一族的“试衣间”。
80后王艳就是把线下实体店当成“试衣间”的网购一族成员。她在看上某品牌衣服之后,通常会先到百货店试穿,挑选好款式、尺码后记下来,再在淘宝上下单购买。“采取这种办法购买衣服,同样的东西,可以少花近一半的钱。”王艳告诉记者,身边不少同事也和她一样,喜欢上了这种“线上+线下”的购物方式。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