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领导讲坛 > 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的定义与作用

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的定义与作用

最近这段时间以来, 有一个词汇频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令我们疑惑。那就是供给侧改革。这个频频被大家提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何被频频提出,他的出现将会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什么?现在小编就同你向有关专家一一学习。

  大咖为您解读“供给侧改革”

  近来,随着“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给侧改革”正在迅速升温。这个频频被高层和财经大咖们提及的热词背后的信息量有多大?“供给侧改革”为何在此时提出?与“需求侧”相比,“供给侧”有何新内涵?“供给侧改革”将释放哪些新红利?会不会成为策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战术?小编将带请专家与您一一解读。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这种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要求改革现在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缩紧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相对需求侧改革的措施,供给侧改革更侧重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更侧重于增强企业长期发展活力,更注重经济长期持续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需求侧是重要的,但是更多是短期问题,属于凯恩斯主义。短期的问题仍要立足长期,要从“供给侧”下手。

  “供需错位”已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是当下最大的问题:一是供给不足。服务业、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供给依然严重不足。二是需求不足。传统工业的产能过剩依然严重,PPI已经连续43个月负增长,煤炭、钢铁、水泥等企业苦不堪言。我们需要平衡需求侧扩张与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一手扩张不足之需求,一手改善不足之供给。

  供求是双方面的平衡关系,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最终也是在创造需求,是在解决需求的问题。比如,减产能、兼并重组实际上是调整供给结构,把不需要的供给减下去,同时创造市场需求。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也是这样,放宽准入的同时就是在扩大投资。制造业的增长以及转型升级、服务业的发展,都是通过供给侧的改革以创造出新的需求。总的来说,解决供给问题的同时,也是创造新的需求,而且这种新的需求更可靠、更实在、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供给端入手推动制度创新,是有效化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和“福利陷阱”式风险,实现中国迫切需要的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和“最大红利所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用新的动力源对冲下行因素。只有通过新的制度供给的龙头把创新因素激发出来,才能成功应对经济下行,看到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

  


  供给侧改革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二,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不仅是要“放小”,可能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还要“放大”。第三,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合理化配置。第四,加快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第五,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大部分制造业摊子已经铺开了,但从整体来讲,精细化程度还比较低。在这方面中国的潜力很大。

  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中国的供给体系和结构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如供给体系总体呈外向型、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等,其中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推动经济结构改革要打好四个“歼灭战”,即化解过剩产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

  供给侧改革一是让合法的主体都有权利供给,不要管制、限制人们的供给能力和愿望。二是把不合格的供给主体改造成合格的供给主体。

  进行供给侧改革,必须加快推进新一轮财税、金融等配套改革。经济继续低迷,决定了未来一个周期将以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为主,扩张性的经济政策要么减收,要么增支。因此不管是从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改革的角度讲,本轮调整都存在着大量的减税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上下联动”,既要有顶层设计,也要有基层视野。首先,顶层设计主要是管宏观方向,划出底线。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到底哪些措施比较有效,还是要让地方和基层企业有更大的空间来试验,通过试验才能找出切实管用的措施。这也是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这条经验现在依然适用。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