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四连阳,在上周五大跌,周一收出一个长下影之后,本周指数出现了连续第四个交易日的上涨,而昨天不作为的题材股和创业板也是强势反击,而且涨幅更是远超主板,最终周四大盘更是全线上涨,日线收阳,那么普涨行情说明了什么?
截至收盘,沪指上涨80.60点,指数收于3536.91点,深成指上涨105.10点,指数收于12186.27点,成交量同比略有萎缩,两市共成交金额8383亿元,资金流向显示资金依然是净流出,对于后市成交量能否持续维持在万亿之上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按照证监会日程安排,7月份暂停IPO时已进入缴款程序的28家企业将在年内陆续完成发行,而明年的IPO规则将迎来重大变化。
由于年内新股发行仍沿用“市值配售、全额预缴”的旧规则,本周10只新股发行后,年内还有18只新股待发行。这也是IPO旧规则下的新股“绝唱”。这28只新股背后的影子股、上市带来的打新机会及随之而来的次新股炒作带来的高收益都对投资者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次新股素来以筹码干净、股本扩张空间大、财务历史包袱小、股性活跃等因素频频获得投资者青睐。记者发现,市场对次新股的追捧以2014年年初为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在2014年以前,高发行价格、高市盈率、高超募额是上市新股的通病,新股“三高”也一直为市场诟病。因此,新股上市初期由于估值偏高导致市场对次新股的参与热情不高,《财商》统计显示,这些新上市股票通常表现为小涨大跌,甚至跌破发行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经历市场充分调整和业绩洗礼后,这些次新股的股价与估值往往会发生剧变。此时,市场对次新股的炒作热情反而姗姗到来。
简而言之,2014年初之前的,次新股上市之后小涨大跌,股价在破发后再度发力、重振旗鼓成为常态。
Wind统计显示,在A股两千余只股票中,277只股票首发行上市五天内涨幅在40%以上,除了5只在1995年和2012年前后上市的公司外,其余98%只个股均属于近两年刚刚上市。
自2014年年初“奥赛康”事件以后,新股“三高”状况虽然没有完全“治愈”,但是“三高”状况相对有所改善。同时伴随着牛市启动的信号,市场对次新股的参与方式也出现反转。
自2014年1月底开始,新股上市后连续封板的比例大幅提升,且涨停板打开后回调幅度收窄。到了2014年年中,新股上市后甚至集体开启“连续涨停”模式。此后,兰石重装(603169.SH)、暴风科技(300431.SZ)甚至上演连续几十个涨停的疯狂一幕。
这些新股在上市指出发行价相对较低,但在市场资金不喘气地炒作之下,上市后逐渐显现出高股价、高涨幅、高市盈率的趋势。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