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在新疆率先实行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探索棉花价格与补贴分离的新机制,通过实行这一全新的补贴模式,倒逼新疆棉花生产模式改革,让棉花向适宜棉区不断集中,提高棉花种植的规模化水平,实现棉花种植效益的提升。
种植结构得到优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我区棉花生产出现的最大变化就是种植面积出现了下降,一些不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正在逐步退出棉花种植,退棉也成了各地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作中的热词。
12月1日,在沙雅县正大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收购站,农民们正在交售新棉。目前,沙雅县的棉花收购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12月中旬将全部收购完毕。截至目前,沙雅县31家棉花企业累计收购新棉达30万吨。
向粮经草三元结构转型面对国家降低棉花目标价格,棉花种植比较效益降低的现状,今后广大棉农如何进一步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收入?
棉花替代作物的选择主要有三个方向: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
通过优化棉花产业布局和“退地减水”调减下来的棉花种植面积,将按照市场需求、农民种植习惯和比较效益三大决定因素,重点换种这三个方面的作物。
一是小麦。要保障口粮绝对安全,按照“区内平衡,略有节余”的粮食安全战略,在坚持水土平衡的前提下,各地可适当增加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复播玉米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确保全区口粮安全的同时,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草料,实现农牧结合,增加农民种植收入。
二是特色经济作物。根据市场需求规律,各地可依托“订单农业”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加工番茄、辣椒和色素菊、籽用葫芦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种植收益。
三是根据自治区“千万只肉羊”产业发展需要,推广优质牧草种植,改种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料,解决畜牧业发展中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受机采棉收获加工影响,近几年我区地方机采棉发展速度较快,2014年全区地方棉花机采面积243万亩,预计今年地方机采面积超过400万亩。由于机采棉生产环节使用脱叶剂,加工环节增加清花次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棉花质量下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