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产品放弃海运,通常用铁路运输,电商发展后,运费成本出现了上涨。同时运输过程中,对温度、震动和湿度都要进行监管,提高了企业物流成本。
夏华认为在除去人工成本和物流以及场租等看得见的成本之外,还有“库存”这一隐形成本,也在时刻挤压着品牌商的利润,这与国外的模式恰恰相反。
国际知名设计师陈野槐认为,“中国的服装产业的畸形利益链条正在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陈野槐先后担任纽约的ZumZum、Halston, 洛杉矶的TadashiShoji等著名国际时装公司的设计师和设计总监,“我对美国的成衣和高定模式都非常了解。”
她表示,国外的模式非常适合品牌的成熟与发展,“在国外都是买手制,也就是各个商场或者卖场,采用买手从各个品牌商那里购买服装。”
“按照目前国内的产业链条,对国内品牌是非常不利的。”陈野槐认为,“核心的问题是产业的价值判断。”
“大家有没有一种共识,每一个产品都是有创造性和知识产权的,这点是服装的价值所在,也是服装产品需要维护的那一部分利益。”她认为,“大家不尊重创造力和设计,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畸形的利益链条。”
夏华则表示,“面对过高的商场进场费,需要重新整合利益链条。”在过去的3年,她一直在推动一件事情,把工厂、品牌商和代理人整合在一起,风险和利益共担。“我们建立共同的平台,工厂能够看到销售前端的情况,整个产品的生产数量,并最终实现减少库存。”
由于把工厂、品牌商和代理的利益整合在一起,“实际上,相当于三者共同承担了商场的场租和入场费等,降低了风险和成本。”夏华透露。
据了解,买手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买手指的是往返于世界各地,时时关注最新的流行信息,掌握一定的流行趋势,追求完美时尚并且手中掌握着大批量订单的人,他们普遍是以服装、鞋帽、珠宝等基本货物不停与供应商进行交易,组织商品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人。
“当商场的买手看好品牌的货品后,就会从品牌商处购买,这时的采购价格通常是最终定价的40%~50%。”陈野槐透露,“这给品牌商留足了生存空间。”
而买手制对于品牌而言,更多的帮助是,“商场可以承担一定的库存。”即“商场通过买手从供货商处购买整批产品,库存最后是由卖场承担的。”陈野槐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品牌商的库存,增加现金流。”
而中国的模式则恰恰相反,品牌商承担着生产、物流、人力和商场场租以及库存等所有环节的压力,因而只有采用提高卖价的方式才能减少成本风险,增加流动资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