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下中国购物中心的百货化现象已经存在了,但是这一点并不能颠覆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因为全世界的购物中心还是做物业资产管理而不是商品经营。从这个角度说,购物中心模式是不可能被中国颠覆的,未来中国购物中心更广泛地涉足商品经营也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我们原来认为购物中心离全渠道很远,因为很多人对购物中心的理解是做物业管理,跟商品没有关系。但我觉得,目前阶段在业态之间界限不是很清晰的条件下,还是要从消费者选择的意愿去分析,消费者希望购物中心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招来品牌商来做生易,消费者更希望购物中心能给出一定的引导。某种意义上说,购物中心可能需要承担起和百货一样的功能。如果让购物中心完全去做物业经营,对消费者来说体验感可能会非常低。
中国的购物中心和国外的购物中心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国外,购物中心大部分租户都是品牌商,通常会有形象和销售业绩两个方面的考虑。从这个角度上说,国外购物中心的市场条件是成熟的,更适合于购物中心用资产管理的方式去做,而中国购物中心还不能做到完全的资产管理模式。
实际上你也会发现,中国大量的购物中心已经比百货还百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说购物中心里的主题区,就是由于主力店确实偏弱,百货也好,大卖场也好,购物中心必须依靠自己的创意区和主题区才能形成更强和更独特的吸引力。
对比来看,国外购物中心主力店的选择面,其实比中国还要少,你在全美、全英看,实际上百货店、超市就那几个牌子,遍布于全国各地。在中国,由于地域化特点本身就很强,在不同城市选择主力店的时候,各家的竞争力和适应性又不强,如果购物中心靠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店吸引顾客,难度会非常大,所以现在一些购物中心会着力打造很多的主题区,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做了一个小的百货店,它既有可能是联营方式,也不排除做自营。
我们注意到,中国并不具备国际市场的成熟条件,中国真正的品牌商和零售商还是非常少的。因为零售商本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中国的购物中心已经不由自主地涉足到了商品运营当中。这一点是中国的购物中心的“特色”。大家都会觉得中国的购物中心怎么跟百货店的界限这么模糊,也或者说中国的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界限这么模糊。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