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今的中国服装企业与设计师们来说,如何找到一条道路突出重围,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变革自己的工作模式与生产链,恐怕迫在眉睫。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不可能再延续以往的经验,已经有很多大型服装企业开始着手自谋出路,借鉴Zara、Gap们的模式,努力建立自己的柔性供应链。
作为互联网上起家的品牌,韩都衣舍多款少量、快速翻单和灵活的特点,令其在近几年快速崛起。其创始人赵迎光表示,经过长期柔性供应链的积累,韩都衣舍每年开发3万款产品,每天90-100款,超过Zara历史开发记录每年22000款的数量,成为全球第一。在双十一期间,韩都衣舍亦通过自主研发的系统,为后续翻单提供支持,保证合作工厂在第一时间接到订单开始生产。
但是,这样完善的柔性供应链,恐怕是那些成长型或者中小型企业所很难拥有的。
独立设计师李露萌在服装行业摸爬滚打了13年。早些年她曾在服装企业担任设计师工作,今年初的时候则独立出来,专心打理自己的品牌与工作室。从设计、找面料、制版、做样衣,到找工厂、做营销……等等一系列过程,全部自己亲力亲为。而在任何一件衣服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中,面料采购永远是第一步。
设计师们寻找面料的过程总是费时费力的。面料工厂一般都有起订量要求,所以设计师们更青睐于到市场上去寻找面料,或者通过采购人员去找。这基本上还是一种原始的 “靠腿跑”的方法,效率低、成本高都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的优势就在于反应速度很快。如果说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各种不同特色的面料做一个整合汇集起来,让我们接触到,相信也会有所帮助。” 李露萌说。
方建华是做外贸出身,8年前,成为第一批入驻天猫的零售服饰品牌。曼茵从一开始就没有走传统服饰品牌的路子,其首单量都不会太大,保持在500件至5000件不等,与那些动辄就几万几十万件下单的品牌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多次的翻单,再通过我们的销售来决定我们翻单的数据。完全由消费者端决定我们的单量和翻单的次数。”方建华说。
但是,相较于大品牌背后有柔性供应链支持,很多受制于资金、又单打独斗的设计师在后期补货的过程中,很可能会遇到面料商面料用完的情况。
独立设计师王婷是名资深的户外运动爱好者,酷爱跑步。2014年3月,她推出自己的个人系列exciTING DESIGN,主打户外功能性服饰,在体现科技性、实用性的同时,也更加个性化与时尚化。目前她正与多方平台合作,测试市场反馈。
“确实会遇到补单的问题,这也是我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算是比较新的品牌,供货量本身就少,而面料商一般都只有少量现货,要补单的话很可能就没法补。”王婷说。
即便是能找到匹配的面料,但由于起订量较少,打样成本就会非常昂贵,这对于设计师来说很难承受。
另一方面,为了快速消化库存,减轻压力,面料商往往不愿囤货,后续哪怕继续订货,其生产周期也无法满足快速反应的要求。
在现今各种成本高企的现状下,设计师们确实需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低成本地去和各方连接。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则可以投入到设计上。毕竟对于感性的设计师们来说,往往需要更加专注,精力的分散未必是件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方和设计师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市场变化在销量数据上的反映。曼茵服饰创始人方建华认为,线下的传统品牌越来越难做,而线上的发展也正逐步进入一个稳定时期。服装品牌要发展,最重要的还是围绕着消费者。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