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在2015年的最后一周宣布,对宏观审慎监管进行升级。存款准备金率这一长期以来市场高度关注的货币政策工具,面临角色转换。
在约束和激励金融机构市场行为方面,存准率未来将发挥更大作用,而投放货币、刺激增长的功能将弱化。
“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在哪些方面升级了:
1.“放水”方式转变:“大水漫灌”逐渐变为“有针对性地滴灌”;
2.货币政策目标:以货币供给为主的数量型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转变;
3.扩大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考量范围。
转变背后是如下几个因素的变化:
1.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相关性逐步弱化,降准未必会带来融资成本下降;
2.监管理念由直接影响实体经济变为引导金融机构市场行为;
3.目前建立在分业监管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太能够应对重大突发金融事件的冲击;
4.利率市场化初期,为防止利率上行,要将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纳入监管体系。
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诞生
12月29日,中国央行在网站公告,自2016年起将现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简称MPA)。金融机构的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均被纳入评估范畴。
央行同时表示,将对金融机构进行季度数据评估,同时按月给予监测和引导。此举意味着,不同于以往的普遍性降准,存准率将出现更频繁的定向调整,以对相应金融机构实施激励或惩罚。12月30日,中国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亦在央行旗下《金融时报》撰文,重新审视存准率调整的作用。
马骏表示,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相关性逐步弱化,降准未必导致融资成本下降,还可能加剧短期利率波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在从以货币供给为主的数量型向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转变,未来调整存准率的力度和频率,应该以短期利率稳定为前提,不再视其为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
“我同意马骏所提出的,未来存准率将更多用于结构性微调,而非大家预期的全面降准,”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在电话采访中说,“现在的市场很难靠放水把利率进一步压低。”
此前,央行通过合意贷款机制,鼓励银行贷款投向、投放规模及节奏符合央行宏观政策意图。新的体系下,除了狭义的贷款类资产,中国央行还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等“广义信贷”纳入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
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过去通过“表外资产”规避资本约束的行为,或将面临央行差别上调存准率的惩罚。
“广义信贷增速是重要改进,这能更好地适应金融市场资产多元化趋势,减少金融机构套利行为,”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毛军华上周在报告中写道。他进一步指出,广义信贷增速过快的金融机构会受到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
与过去普遍无差别的存准率调整不同,中国央行2014年6月后公开宣布调整准备率时,频繁使用附带条件的“额外下调存准率0.5%”措施,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标的金融机构进行激励。
民生银行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峰在电话采访中预测,在新的MPA体系下,不仅存款准备金率可差别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未来也可能差别调整,对金融机构实施精细化的激励。
经济增长疲弱加之资本流出给基础货币带来紧缩压力,使市场近期存在较强的降准预期。彭博去年12月17日-22日对18位经济学家调查的预估中值显示,2016年底前中国存准率有2.5%的下调空间。中国央行去年10月降准后,迄今尚未普遍性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周二,中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了1300亿元人民币7天逆回购,补充市场流动性。新年首个公开市场操作日即创下近4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投放,利率为2.25%。此前一天,中国沪深300指数大跌7%,触发熔断机制提前休市。
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利率下午14时回落至2.01%,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隔夜回购利率曾一度升至2.12%,为2015年4月以来高点。马骏此前多次公开指出,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目标应从以调控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主,转向以将短期利率波动稳定在一个“利率走廊”内为优先目标。目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均采用以目标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框架。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