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说,防风险就是稳增长。当前经济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仍要引起高度警惕。实现今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须把握好稳增长和控风险的平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结果,6月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果然印证了权威人士的提醒。那么,按此逻辑,今年仍然是要防范金融风险的区域性或系统性发生。在金融步入混业化时代,股市的风险肯定是系统性风险,所以,高层应该不会容忍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今年股市应该是“有底的”。
2016年大盘蓝筹股的机会大吗?从估值角度看,其泡沫化程度较低。但根据权威人士的建议,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绝不要随便放水,各地区各部门不能“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等。这意味着16年的投资增速依然会有所下降,周期性行业的复苏遥遥无期,去杠杆、去产能,处置僵死企业,将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难以提升而坏账规模则会显性化。这就意味着大蓝筹没有业绩浪的支持,反而有业绩下行的压力。
13年中央认清了经济形势是“三期叠加”,明确了“怎么看”经济,14年提出“新常态”,实际上是明确了“怎么干”,15年年末又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明确了主攻方向,以此推理,16年那就是一个字“干”。去年5月份,权威人士还告诫大家,不要心存侥幸,以为熬一熬经济自然会起来。这次他更加明确地说,经济走势L型,改革的阵痛不可避免,改革的窗口期不会一直开着。要像98年朱镕基要求纺织行业压锭那样,斩钉截铁处置僵死企业。
比较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会发现,过去提出的核心任务往往是大而全,缺乏可操作性。这次的五大任务: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是非常具体和细化的,与去年5月的五问五答一脉相承,且当时他就提出要“注重精准滴灌”。所以,权威人士的改革思维应该也是注重“精准”,比如,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任务中,几乎每年都提“结构调整”,他在5月份虽然也提调结构,但同时又提“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这也就是这次重点谈“供给侧结构化改革”的原因所在,因为只讲结构调整比较笼统,与之前的提法没有太大差异,各级政府部门不一定会高度重视。
其实,在5月份的文章中,通篇只有一处提到“供给”一词: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是可观的,一个黄金周就能在境外刷新人家的销售纪录,关键是我们要有令人心动的有效供给,有让人心安的产品质量。可见,他是从当初浅层次的供给入手(这也是很多国人的直觉,认为国内产品质量不到位,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不行,如到日本购买电饭煲和马桶盖),提出要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
那么,对股市而言,又有哪些相应机会呢?去年股市的机会主要来自于央行降准降息,实体机会少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和加杠杆,所以属于“水牛”。如今,权威人士提出改革要做加减乘除,故机会主要集中在加和减两个方面,如化解库存是加法,对诸如房地产库存较高的地方或有投资机会;而今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那些增量最大的行业,也属于加法,如政府投资较大的交通设施、民间投资热衷的IT、传媒、医药养老等高成长行业。减的方面,机会主要是去产能,权威人士倡导多用并购重组的方式来处置僵死企业,这就意味着国企改革、并购重组板块的机会依然较大。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