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童装天地 > 宏观经济 > 中国经济L型增长 三个领域改革重头戏 

中国经济L型增长 三个领域改革重头戏 

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在新常态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定位也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权威人士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有关中国经济疲软的话题热度持续不减,经济增速能否在新的一年探底企稳,一直是观点最多的猜想。在诸多不同观点中,“权威人士”投给了L型经济一票。

  开篇所述智囊人士认为,这样一个重要判断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来说可以说是一颗“定心丸”,也是增长压力的“松绑”。一方面,党中央正确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客观情况并将精力集中于改革换取长远利益的思路,有利于中国摆脱目前的发展焦虑;另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式的提出又为发展指出了方向。

  对于中国当前主要的矛盾和问题,权威人士提出了“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四降”是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参考指数,比较能反映主要问题,而去年以来包括股市巨震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也体现出累积的经济风险,黄益平、刘世锦等经济学家都曾提出今年的主要政策目标之一是防范风险。

  在改革的“窗口期”,权威人士也针对性地提出了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事实上,这些任务对应的都是中央关注的主要问题。例如,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又比如,房地产不回归到正常状态,这只最后的“靴子”不落地,中国经济就无法顺利探底。

  值得重视的是,L是有底的。从“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小康的目标来看,不低于6.5%的经济增速就是这个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思路,相比过去更强调全局性和协调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在众多的一揽子政策中,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曾将这三项列为“改革政策要实”的重要内容,同时认为它们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在《人民日报》的刊文中,权威人士明确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在具体的“歼灭战”过程中,这三项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文章指出,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必须减少行政审批,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扩大有效投资补短板,必须改革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才能解决“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问题。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并点出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一些没效益的企业贷款、补贴。


来源:

相关文章

快讯

热榜

  • 品牌
  • 招商
  • 专题
  • 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