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是最近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很励志。对国内PTA行业来讲,2015年经历了“大浪淘沙”,实现了阶段性去产能,与此同时,PTA期货国际化进程启动,点亮了行业“梦想”。
众所周知,近几年国内PTA新增产能发展迅猛,目前国内每年4700万吨的总产能中,有3100万吨是近五年的新增产能。新增产能陆续投产极大地增加了PTA供应量,PTA行业经营状况迅速恶化,以往每吨产品盈利超千元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从“香饽饽”变“鸡肋”。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因效益不佳或事故等原因长期停车的PTA装置产能已经超过1400万吨,占国内现有产能的近30%。此外,有一批小装置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今年计划退出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未来还有超过1000万吨的PTA规划产能将取消投产计划。
实际上,2015年随着国内第三和第四大PTA工厂相继因资金链断裂或意外事故阶段性退出市场,PTA与聚酯产能过剩的剪刀差逐步缩小。PTA市场经历了持续半年的去库存,阶段性地完成了去产能。
自2012年下半年开始,国内PTA行业逐步开启“寒冬模式”。在供需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不少PTA企业出现了连续亏损。
“从2012年起,PTA行业便陷入普遍亏损(按720元/吨加工费算),这种局面已经持续四年,平均每年生产亏损幅度在190—240元/吨之间。”中财期货分析师戚明之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部分竞争力相对较弱的PTA企业和装置逐渐被淘汰出市场,也有相当数量的小旧装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回顾历次PTA的减产挺价,每一次,都只能短暂稳定市场,失败的背后反映的是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联盟,逸盛石化也只能是“大而无力”。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PTA行业并不能指望逸盛石化来当“救世主”,解决办法只能是企业集体走出去,向外输送过剩产能,或者等待时间来优胜劣汰。
来源: